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1期

096【边上】塑料的新替身 —— 竹子

发布时间:2024-01-17 作者:

  文/本刊记者   赵卉寒 

  2021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名为《从污染到解决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评估》的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海洋中有7500万~1.99亿吨塑料垃圾,如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手段,预计到2040年,每年进入水生生态系统的塑料垃圾数量将达到2300万~3700万吨。其实,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塑料垃圾,海洋中还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微塑料,有些甚至已经在人体血液中被检测出。 

  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一项历史性决议——《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来自175个国家的元首、环境部长和其他代表批准签署了该决议。据悉,该决议将推动相关方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消费塑料和管理塑料废弃物的方式,并建立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到2024年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涉及塑料制品的设计、生产、回收和处理等各环节。 

  为从源头减少塑料污染带来的环境与健康威胁,近年来,不少国家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塑料替代品,例如藻类水溶性材料、有机包装纸、天然香蕉叶等。2022年,我国政府联合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 

  那么为什么是竹子?首先,相较其他植物,竹子资源优势较为突出。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毛竹最快每24小时可长1.21米,40天左右即可完成高生长,且可年年出笋长新竹,一次造林可永续利用。其次,我国有着丰富的竹资源,且有着历史悠久的竹产业基础。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有竹子837种、竹林面积756万公顷,年产竹材1.5亿吨,成片竹林面积、年产竹材、年产竹笋数量分别为世界总量的1/3、1/3、1/2,均位居全球之首。 

  此外,竹林的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据悉,我国竹林每年可实现减碳1.97亿吨、固碳1.05亿吨,减碳固碳总量达到3.02亿吨。 

  为深入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加快推动“以竹代塑”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2023年11月印发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种类、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其实竹制品并不罕见,在我国,生活中用竹筷、竹碗、竹筐等替代塑料餐具或厨房用具早已有之。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还有竹地板、竹家具以及一些价值较高的竹雕工艺品等,我国的竹制品出口也形成了一定规模。 

  不过业内专家表示,“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竹产业还存在规模偏小、产量较低、成本较高以及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的情况。尽管市场对于竹制餐具有一定的认可度,但其他竹制产品的销量难以打开,例如:竹制纺织品,竹制汽车内饰、竹制建筑材料等。 

  为改善上述情况,推动竹产业健康发展,《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部署了七大行动,例如,完善财政支持政策,重点支持竹产业科技创新、竹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强规划引领,布局竹产业集群,优先支持竹产业企业和园区发展等。 

  其实,除了推动塑料替代品的产业发展,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以及畅通塑料制品的回收渠道同样重要。只有生产端和消费端齐发力,才能让低碳环保的路走得通、走得稳。 

  当下,如果搜索“竹文化”,你会看到宜宾、宁波、安吉这些城市都有或大或小的竹博物馆。青青翠竹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美好意象,而它在环保事业中如何撑起更多绿意,更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