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1期

08-011【清洁低碳转型】杭州:探路“高质量达峰”

发布时间:2024-02-06 作者:

  文/本刊记者   张越月   特约记者   李相磊 

  “西湖十景”是杭州的地标性景点。现在,除了“西湖十景”,杭州又添“低碳十景”——2023年7月,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向社会公布,技术先进、效果显著、可推广复制是这十大场景的共同特点。 

  自从2010年8月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杭州就开始利用数字技术,探索如何降低排放量,通过建立“城市大脑+低碳”治理体系,在工业、农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等领域探索减碳的路径。 

  2023年1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杭州成为我国首批25个碳达峰试点城市之一。下一步,该市将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编制试点实施方案,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加大数智治理力度、培育绿色制造产业、挖掘负排放潜力……杭州对碳达峰的探索还在继续,路径和方法也日渐清晰。 

    

  数字化赋能治理 

  在杭州,无论是出行、购物、医疗,还是在社区、景点、体育馆,人们都能体验到数字化治理的精准和便捷。这种良好的体验离不开2016年上线的“城市大脑”。当时,杭州市借助“城市大脑”平台优化交通管理,用算法优化路口时间分配,提高交通效率。此后,数字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出租车装载了传感设备,可以24小时实时感知和上传道路状况;智慧停车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城市的车位数据,为市民提供最便捷的泊车方案。 

  8年来,“城市大脑”的应用范围已经从交通延伸到城市治理的诸多领域,碳管理也是其中之一。2019年,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主动接入“城市大脑”,开发电力大数据产品,创新应用场景。其中,“杭州能源双碳大脑”已接入了全市 2199家重点用能企业、公共建筑的电、气、油、煤等数据,可以实时展示城市能源运行和管理状态。通过每天超140万条数据,全市能源运行状况可在此一目了然。 

  在不久前召开的2023杭州·云栖大会上,浙江省委副书记、杭州市委书记刘捷表示,杭州将更主动地拥抱数字时代,围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通管,社会治理一网共治的体系架构持续迭代升级“城市大脑”。杭州市2022年3月公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碳中和数智治理体系基本建成。 

  构建数智治理体系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数字化和碳减排紧密结合”,这也是杭州作为碳达峰试点城市可提供的示范价值。当前,多项数智减碳的探索已经启动,其中,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打造了与“数字城市”相契合的能源互联网模式,并推出“城市低碳网格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家庭、产业和交通的碳排放都将借助能源数据,形成相关领域的监测维度。以交通领域为例,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将通过“城市大脑”接入区域车流数据,结合公司充电桩数据,形成车辆碳排放数据,并联合通信企业,接入运营商区域内人流数据,丰富区域内车流人流的碳排放监测维度。 

    

  培育绿色制造产业 

  在一些城市对于碳达峰的目标规划中,“高质量达峰”“优质达峰”的说法多次出现。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关大博对我国近200座城市的碳达峰模式和状况进行评估后认为,城市需要优质碳达峰,即实现二氧化碳与经济发展脱钩。没有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增减其实重要性不大。 

  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达峰,这正是杭州当下亟须研究的课题。 

  “冲刺2万亿GDP”是杭州为经济发展设定的目标之一,为实现目标,杭州在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引入先进制造产业。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峻认为,数字经济和科创基地的“长板”要接,工业制造业的“短板”也要补。 

  与数字经济相比,先进制造产业对降碳的贡献更大,特别是绿色能源相关产业。去年7月,杭州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快培育低(零)碳新业态,持续提升绿色能源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技术创新策源地、示范应用先行地、低(零)碳综合解决方案集聚地。 

  当前,杭州已汇聚比亚迪、吉利晶能、杭泰数智、美克生能源等绿色能源创新企业,2023年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584家,实现产值1797.1亿元,同比增长17.0%。其中,全市储能产业前三季度实现产值217亿元,同比增长48.8%;全市光伏产业实现产值445亿元,同比增长48.2%。在不久前召开的杭州2023绿色能源产业招商对接会上,杭州市相关部门表示,将在未来几年锚定储能(氢能)、光伏、风电和节能环保四大产业,全面支持和服务杭州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 

  《关于加快推进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还明确,提升低(零)碳解决方案供给水平,构建第三方节能降碳服务体系。 

  过去两年,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通过建立能碳公共数据库,整合多能数据、企业端采集、统计公布等数据来源,形成了覆盖全市85%以上工业及重点公建单位用能的能碳公共数据库。在提供数据支撑的同时,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结合各属地产业特征,打造“一地一行业”工业节能降碳示范。当前,一批已经落地的项目形成了模板并开始推广,如萧山奔马化纤余热回收示范已经在萧山区纺织化纤行业大力推广,在临安青山湖科技城打造的滨河“1+N数智控碳”智慧园区也已成为零碳工业园区示范样板。 

    

  挖掘“负排放”潜力 

  2023年12月底,两个与杭州有关的交通项目有了新进展,一是杭州德清两市域铁路轨道工程全线开始铺轨,二是杭绍甬高速正式通车。两个项目的推进,提升了杭州“4个1小时交通圈”的建设速度。 

  借筹备亚运会的契机,杭州除了打造交通互联,还持续提升产业和人口的聚集水平。在产业方面,杭州周边区县正通过错位发展实现产业共兴,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例,目前,杭州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一核(钱塘)三心(滨江、萧山、余杭)四园(临平区、西湖区、富阳区、桐庐县)”的发展格局,构建起一套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产业体系。在人口方面,从2020年开始,杭州人口净流入数量超过350万人/年,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2年,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杭州常住人口仍然逆势增长17.2万。2023年3月,杭州发布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将落户门槛进一步放宽,可以想见,这座城市未来对人的吸引力有望持续提升。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也是碳排放较为集中的空间单元。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曾指出,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都是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的研究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城市群常住人口增加1%,碳排放量将增加0.97%;城镇化率增长1%,碳排放量将增加0.826%。 

  面对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给减碳带来的潜在压力,杭州以“负排放”抵消难以避免的碳排放,碳汇就是其中举措之一。  

  杭州从2010年就开始参与碳汇交易,2010年,全国第一家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在杭州市成立,并在2011年交易了全国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近年来,杭州着力提升林业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根据规划,到2025年,杭州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6.8%,森林蓄积量将达到7790万立方米。 

  除了增加森林面积,杭州借助数字技术提高碳汇监测和交易能力。2022年,国网杭州临安供电公司推出了“碳汇监测”特色应用,这项应用可以以地图形式显示全区碳汇情况,包括全区超过11万个山头地块的碳指标。同时,监测平台利用摸排数据开展临安森林碳汇资源的专题研究,对临安森林碳汇量进行全面测算,并利用各林种面积、林地总面积、植被碳储量、单位面积植被碳储量等数据以及二氧化碳年吸收量、单位面积二氧化碳年吸收量、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中和碳储量等指标,对临安区未来5年、10年、30年的碳汇量进行预测,为地区实现高质量增汇、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