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11期

【写在能源边上】环保快时尚:一个伪命题?

发布时间:2024-11-28 作者:

  文/本刊记者 郝怡柯 

  当你穿梭于快消服装店铺时,可能难以直观感知时尚产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多严重。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组数据显示:时尚产业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10%,比所有国际航班和海运行程加起来所产生的温室气体都要多。 

  从生产、消费到被丢弃,快时尚服装的“一生”都在制造环境污染。首先,制作这类服装依赖大量化纤材料,导致全球石油需求和碳排放大幅增加。在使用洗衣机的过程中,衣服释放的微纤维会污染海洋,年污染量与5000万个塑料瓶相当。此外,快时尚的一次性消费模式意味着更高的置换率,消费者倾向于丢弃旧衣。同时,生产过剩还会导致品牌焚烧或填埋价值数亿元的未售出库存,据估计,每秒钟都有相当于一辆垃圾车那么多的衣物被销毁。 

  而在资源短缺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能耗、高污染成为快时尚产业屡遭诟病的“原罪”,促使其重新审视商业模式,“环保快时尚”逐渐 兴起。 

  为摆脱污染环境的负面形象,快时尚品牌作出了各种尝试。阿迪达斯和耐克使用回收塑料瓶制造鞋类和服装,既减少塑料污染,也为消费者提供参与环保的途径。UR连续三年推出环保胶囊系列服饰,hotwind热风举办PLOGGING捡跑计划,森马限量首推“C25“低碳绿色概念产品,这些都基于环保理念。 

  环保与快时尚真的可以并存吗?有人质疑快时尚服装品牌的绿色转型只是一种“漂绿”行为,把低碳环保作为营销手段,实际目的仍然是追求利润。只要这些公司继续大规模生产低价新产品以刺激消费,就无法真正做到环保。在产业链极长的服装行业,各环节既要维持低廉的成本,又要保证符合环保标准并非易事。 

  其实归根到底,快时尚行业能否真正实现低碳转型很大程度上还是消费者说了算。快时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清洁能源或低碳技术,产生的额外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要求他们愿意支付这笔“绿色溢价”。现实情况是,很多年轻人一边主张环保理念,一边仍在购买廉价快时尚品牌服装。 

  2020年,丹麦的研究人员称这种现象为“快时尚悖论”,指出主导年轻人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就是价格。 

  换个角度看,在循环经济兴起的当下,年轻人或许可以用二手交易和租赁代替直接购买,让快时尚流动起来,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这种模式不仅低碳环保,还能让消费者用较低的价格更新衣橱。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绿色低碳消费观念的前提下,如果时尚消费者本身不积极转向低碳的生活方式,品牌做再多努力也可能是徒劳。因为生产端的减排效果迟早会被消费端的排放所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