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11期

【悦读】参差荇菜

发布时间:2024-11-28 作者:

  文/马俊江 插画/谢驭飞 

  学院办公室的老师们养了不少小绿植,摆在窗台和办公桌上。我进去时,有位老师得意地指给我看她的新宠——一钵清水之上,一叶,一茎,一朵小花,花瓣毛茸茸的。“一叶莲,好看不?”她问。我说:“要是你知道她的另外一个名字,你会更喜欢它——它就是荇菜”。“是吗?”那位老师异常惊喜。即使不识荇菜,也都记着《诗经》里的“参差荇菜”。 

  《诗经》第一首是《关雎》,今人读来,是一首关于春天和爱情的诗。有时我觉着,中国人把少年的初恋叫作春情萌动或是坠入爱河,大概是与这首诗有关。现在,恋爱的人们会送花,而《诗经》时代,古老的爱情植物,都是野菜之类的吃食。荇菜,也算是中国人最早的爱情植物了。《关雎》里,少年爱上一位在春水里采荇的少女。他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中挥之不去的景象是春水汤汤,是参差错落的荇菜,是水中采荇的少女。 

  荇菜是菜。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过它的吃法:“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苦酒不是酒,是醋的古名和别名。荇菜可食的是茎,所以陆玑的意思是,荇菜的茎焯水,用醋凉拌,可做成下酒小菜。这就对了,因为诗中唱的是“参差荇菜”,参差不齐的,是荇菜的茎。 

  所以,古诗歌咏荇菜时,描绘的也多是荇菜的茎。杜甫“水荇牵风翠带长”的“翠带”,秦观“荇丝深处见游鱼”的“荇丝”,都指的是荇菜的茎。现代诗人写到荇菜也是一样。最有名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然写的是一条异国的河流,可那景致流露出的诗意与中国古典诗词无二:“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那正是荇菜的茎。 

  但荇菜终究没有成为中国人的典型的爱情植物,因为古人读《关雎》读到的不只是爱情。通俗地说,“经”就是最重要的教材。《毛诗故训传》是《诗经》最权威的注释之一,它总结了《关雎》的中心思想,说这首诗歌咏的乃是“后妃之德”。因此,荇菜,不是爱情植物,也不是下酒菜。《毛诗故训传》说,后妃采荇,为的是“以事宗庙”,也就是祭祀用的。 

  所以,后世的历史中,当皇家册立皇后或者妃子时,臣子写诗歌咏,多会用荇菜来赞美她们:“参差荇菜,求勤寤寐”(隋代·佚名《嘉泰三年皇后册宝十三首》);“荇菜入歌风穆穆,雎鸠有象兴翩翩”(明代·刘麟《恭遇册立中宫》)。 

  当然,以上和小民百姓关系不大,所以,荇菜在民间还是菜。但唐宋以后,人们已不大吃荇菜了。宋代本草学家苏颂说“今人不食(荇菜)”。人不食,喂猪吃。唐代本草学家苏恭说,南方人把荇菜叫做猪莼。如今,荇菜更是水生态中的重要“水镜草”,有减氮降磷、净化水体的功效,这也是荇菜文化意蕴外的实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