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11期

【能源地理】阿塞拜疆:火之国,绿之梦

发布时间:2024-11-28 作者:

  文/宋炳茹 

  “不灭之火”一样燃烧着的,是阿塞拜疆推进能源清洁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 

  如果简述阿塞拜疆的过往与当下,丰富的能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想必是热门的关键词。这个面积仅比中国重庆市略大的国家,有着比重庆更为垂直立体的地形。横亘于阿塞拜疆北部国界的,是海拔超过5600米的欧洲第一高山——大高加索山,因其天堑特质,这座山也被界定为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界山。而夹在大小高加索山之间、邻近里海的低地,常年处于海平面以下,其首都巴库以平均海平面下28米的低海拔成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首都。巨大的海拔落差、活跃的板块运动,使得这里的石油和天然气像喷泉一样汩汩涌出,遇明火后千万年不熄。在洪荒之初,这里的不灭火种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因为其石油和天然气埋藏离地表很近,在有些地方甚至裸露于地表,这里也是比中东更早开发石油的地方。因此,阿塞拜疆的经济、文化可以说是被能源、地理所决定和塑造,并极大地影响到其政治、社会与环境。 

  近年来,这个素有“火之国”称号的国家开始积极开发同样被上天厚赐的可再生资源——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并在绿氢、储能等未来能源领域布局,以延续其在能源方面的优势。 

  今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即将在的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举办。这个“火之国”的绿之梦,将在大会上具体化为多项富有雄心的倡议,向全球产生扩散效应。 

  

    丝路要冲,“火之国” 

  在波斯语中,阿塞拜疆意为“火焰”。因为有着不灭的火种,阿塞拜疆是早期人类诞生的摇篮之一,存在着大量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迹及岩画作品。这里留有大量火焰寺、火焰庙、火焰山等古代遗迹。对火的崇拜已渗透进阿塞拜疆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民间故事及歌曲里多有呈现。这里的古建筑中有许多火焰形状的门廊,首都巴库最有名的地标,是三座以火焰形状相互拱卫的玻璃幕墙建筑,被称作“火焰塔”,它们坐落在旧城的山坡上,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都能被看到。 

  阿塞拜疆所毗邻的里海曾经是连通黑海与地中海的真正海洋,后因板块运动,被封锁进欧亚大陆之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又因为蒸发量大于河流补充的水量,里海正缓慢收缩,包括巴库在内的沿海低地就处在里海裸露的海床上,因此比外海的海平面更低。 

  坐享里海的“渔盐”之利,背靠高耸的高加索山,土地肥沃、空间立体的阿塞拜疆有着丰富的农牧产品,再加上处于里海与黑海之间的狭窄通道,这里自然地成为西亚通往东欧的古丝路要冲。至今,阿塞拜疆还留存有许多古丝路的遗迹,巴库博物馆里也设有专门的丝绸之路展览区域。巴库著名的古建筑地标“少女塔”,其名称来自于一个关于当地贵族少女与中国商人之间爱情故事的传说。边疆小镇舍基还有一处古丝路上的石造驿站,被改造为古风酒店,至今仍在营业。 

  祸福相倚,重要的地理区位为阿塞拜疆带来了更多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机会,也不可避免地让阿塞拜疆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多种文明的兴衰更迭。早在公元前8世纪,这里就建立了米底王国,成为古代波斯的一部分。随后,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多个强国的统治先后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血缘、语系、信仰、政治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阿塞拜疆独特的自我认知与文化魅力。这里的音乐、舞蹈、服饰,也融合了波斯、土耳其与高加索风格。正因为文化的交融与开放,多个民族、多种信仰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和平共处,而在海外生活的阿塞拜疆人,数量远比在本土生活的阿塞拜疆人多。 

  

    油气富足,渴望新“绿”动 

  阿塞拜疆在近代的全球影响力更多地来自于石油。1846年,这里立起了由现代机械钻探的第一口油井,人类石油工业由此发端。在此后的八十多年的时间里,阿塞拜疆石油产业独步全球,直到伊拉克、卡塔尔、阿联酋等中东国家逐渐开启他们的石油事业。 

  经过近200年的大规模开采,阿塞拜疆已探明石油储量仍高达20亿吨,地质储量约40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2.6万亿立方米,在全球仍居前列。但作为其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和GDP支撑产业,阿塞拜疆的油气产量已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欧盟等主要市场正在推进能源消费的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开发绿色能源,成为阿塞拜疆近几年推进能源转型的“必选项”。 

  近年来,阿塞拜疆在太阳能、风能、储能和绿色氢能方面加速布局,邀请多个全球新能源巨头入驻,以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阿塞拜疆承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下降3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至30%;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成为“绿色环保国”。今年年初,该国总统更是宣布2024年为“绿色团结年”,计划将卡拉巴赫等多个地区开辟为绿色能源基地。 

  在可再生能源的储备方面,阿塞拜疆同样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东北方向是从北极到里海几乎毫无阻碍的辽阔平原,西北和西南方向则是陡然矗立的大小高加索山,阿塞拜疆整个国家就处在从低地到雪山的迎风坡上,而且大小高加索山之间留有一条地势较低的风道,加强了风力优势,因此常年大风的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素有“风城”之称。背靠雪山,面朝大海,阿塞拜疆的河流普遍短且湍急,蕴藏有巨大的势能,但流量不够稳定,适合开发多级小型水电。由于多数区域气候较为干旱,光照条件好,阿塞拜疆发展太阳能也有一定优势。 

  尽管有资源、有雄心,阿塞拜疆在新能源转型方面仍有不小的阻力。长达一百多年的石油开发历史,使得阿塞拜疆的工业门类相对单一,再加上国家体量较小,缺乏快速提升新能源比重所必要的资金、管理与技术。目前,阿塞拜疆的发电仍以火力为主,截至今年7月,其发电装机容量8320.9兆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6633兆瓦,占比79.7%;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687.9兆瓦,占比20.3%。为此,阿塞拜疆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其中包括与世界银行及具有丰富新能源开发经验的中国企业合作,期待在未来提升绿色电力的出口能力,并逐步优化低碳氢经济,成为包括绿氢及其衍生品在内的绿色能源的主要供应商,以及中亚和欧洲之间的绿色能源枢纽。 

    

  气候大会,发出新倡议 

  2023年,全球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时,气温持续攀升,2024年8月成为有记录以来北半球最炎热的8月,气候危机更加可感可触地摆在了人类面前。11月在巴库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提供了改变的新契机,被全球寄予厚望。 

  这次会议最重要议题是融资,也就是敲定2025年后,对碳排放负有更多历史责任的发达国家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气候资金,以帮助后者加速达成其碳减排目标。此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和《巴黎协定》约定,2025年前,这一气候资金的数额是每年1000亿美元。COP29谈判的重点,是以1000亿美元为底线,同时考虑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尽可能地提升气候融资力度。 

  作为COP29的轮值主席国,阿塞拜疆在各国共识尚未完全达成前就提出了十多项雄心勃勃的附带倡议,包括各国可以自愿执行的新基金、承诺及声明。其中,引起最大反响的,是一个由化石燃料生产国和生产商自愿捐助,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私部门提供支持、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灾害提供援助的基金。同时,阿塞拜疆还呼吁推动绿色能源区域和走廊的投资,加强电网建设;在2030年前将全球能源储备提升至2022年水准的6倍;发出COP29氢能宣言、绿色数字行动宣言和休战呼吁等,期待全球在巴库携手,共塑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未来。 

  (编辑:王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