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11期

【封面策划】“蓄能者”的能力——纪录片编导眼中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及运维

发布时间:2024-12-02 作者:

  文/张雪霏 冯戈锴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充电宝”有多大?答案是充满一次电可以满足2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量——它就是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所有比赛场馆全部实现100%绿电供应,在奥运历史上是首次,这项突破离不开它。 

  把镜头对准“大国重器”,2023年以来,英大传媒集团策划拍摄了纪录片《蓄能山水间》,首先把目光聚焦正快速发展的抽水蓄能电站身上,讲述以丰宁、洛宁和天荒坪为代表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调试、运维的现场故事,向公众展现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大国重器”的独特价值,以及建设者的能力智慧和顽强斗志。 

    

  寻访藏在深山的“超级充电宝”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在“十四五”期间加快抽水蓄能项目的开发建设,强调其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在众多抽水蓄能电站中,该从哪里拍起? 

  摄制组想到要通过唤起公众共同的回忆,来增加纪录片的吸引力。2022年,“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成为北京冬奥会带给全世界的美好记忆,其中有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功劳。于是,摄制组首先把镜头对准了这里。 

  而为了“全要素”讲述抽水蓄能故事,摄制组又来到更多抽水蓄能建设运维现场进行踩点,采访了三十多名专家和建设者,将正在建设的洛宁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已经稳定运行二十多年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也纳入拍摄计划。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摄制组人员分别去往三个抽水蓄能电站,与相关工作者一同深入崇山峻岭,跟拍他们建设、调试、检修等工作过程,记录下了有“看点”的故事。 

  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扎根于此 

  抽水蓄能电站不仅是“超级充电宝”,更是输送绿色动能的“聚宝盆”。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扎根于此,为国家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每一座抽水蓄能电站都是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也是建设者智慧和汗水的见证。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深藏于燕山山脉,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施工条件复杂。该电站上下两个水库的容量能装下8个西湖,地下洞室群总长度50多千米,相当于在地下挖出了一条北京的三环路,这样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可想而知。电站内共有10台定速机组,每台机组有10层楼高,各种精密零件加起来共10万多个。运维人员调试设备时,任何一个微小的数据异常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2023年4月,摄制组在了解基本情况后,首先来到电站的“心脏”——地下厂房。这座电站的一个单体厂房大到超乎想象,能够同时停放6架全球最大的宽体客机——空中客车A380。在地下厂房里,记者看到了正在工作的周聪。作为6号机组调试一线的总指挥,周聪像钉子一样扎在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调试环节。他的工作是手动开机模拟水流冲击水轮机运行,这台巨大而复杂的设备1秒钟转7圈,任何小异常都有可能演变为大问题,甚至带来严重的事故。 

  跟拍过程中,在工作人员的调试进行10多分钟后,一个叫做“水导摆度”的数据突然出现了异常,这意味着巨型机组的旋转中心可能偏移了,如果此时是真正运行状态,会造成严重后果。此时周聪迅速作出判断——这样的微小数据异常应该不是严重的设备硬件问题,他怀疑问题出在采集数据的部件水导摆度传感器上,检查人员马上进入机组检查,最终证实是传感器松动。已经工作11年的周聪,靠着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做到了对每一台机组的各项构造细节都了如指掌,从“摸着石头过河”渐渐成长为可以从容应对各种问题的“最强大脑”。 

  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内,曾辉利用钢琴线测量发电机大轴的垂直度。作为国网新源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运检部水机专业的专家,他的工作是对发电机轴和水轮机轴的直线距离进行精确测量。他告诉摄制组,一台机组的转动部分重达450吨,相当于300多台家用小轿车的总重量,而运转速度则达到了每分钟500转。在这样的高转速下,任何飞出的设备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钢琴线是曾辉的“秘密武器”,能让他通过听音辨数找到准确数值。为了能迅速辨别出最佳的声音,曾辉用了3年,听了近万次几乎相同的声音。在曾辉的测量与校准下,他判定的距离误差可以小到0.02毫米,接近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一半,即使在如此高速旋转的机组上放置一杯水,水也不会洒出。专注执着的曾辉,被称为“电网医生”,他不仅要解决机组已经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问题的发生。与他们接触下来,摄制组才知道,设备检查和调整必须精确到毫厘,这种对精度的极致追求,不仅考验专业技能,更挑战人的耐心和责任心。 

  除了调试、维护精密零件等日常工作,抽水蓄能电站的员工们还要应对来自大自然的考验。在山水之间安全、顺利地安置一个“超级充电宝”并不容易,建设一座抽水蓄能电站通常需要6~8年的时间。 

  2023年5月,摄制组来到河南省洛宁县洛宁抽水蓄能电站,看到了穿着钢铁外衣的巨型“穿山甲”——国内首台抽水蓄能电站斜井硬岩隧道掘进机(TBM)永宁号。这台总长122米,重达1500吨的TBM,任务是在建设洛宁抽水蓄能电站时,在山体中挖出一条倾角接近40度、长度达900米的输水管隧道斜井段。 

  殷康,洛宁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部主任,是这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列车长”。面对国内打斜井设备的空白,他决定建造这样一台设备。50多名专家学者召开近40次协调会,历经40个月的研究、设计、试验后,2022年8月,这台TBM终于亮相,由于洛宁县古称永宁,遂取名“永宁号”。 

  设备有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施工过程中,永宁号遇到了数据异常的问题,被迫停机。殷康和徒弟们不得不爬到100多米高的永宁号头部查看停机原因。在这段攀爬的路上,他们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劳累,还要面临岩石强度极低、随时可能塌方的危险。殷康决定采取最传统但也是最稳妥的方法:在隧道内壁使用更加结实的型钢拱架拼接来推进施工,使破碎岩层得到全面固定。“只加固这一个30平方米的破碎带,就要增加120人,还要运送640根锚杆和640平方米的钢筋网片。”殷康讲述了他们应对挑战的历程。 

  “拍摄这个建设过程时,我爬上70度的斜梯都心有余悸,不敢想象施工人员还得扛着设备爬上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施工,是他们的常态。”摄影师王威很感慨。 

    

  将精彩呈现在观众眼前 

  《蓄能山水间》真实记录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现场,挖掘了不同岗位的故事。但该如何更好地展现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大国重器”的价值与内涵呢?创作过程中,摄制组融合了国际化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与行业影片的创作规律,在取景选材、制作数据图表、加强现场感、捕捉采访以及多元素合成等方面,细致打磨,努力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将他们的故事呈现出来。 

  2023年9月7日晚,《蓄能山水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爱奇艺纪录片频道播出。该片作为行业纪录片代表,入选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策划的大型纪录片《行业影像志》第二季。 

  “《蓄能山水间》应该是国内第一部聚焦抽水蓄能题材的纪录片,让观众认识了这位‘双碳’目标背后的特殊功臣。接地气的建设者故事,有视觉冲击力的奇观揭秘画面,使得本不好表现的工程题材变得生动有趣。在青山绿水间,‘国之大者’的担当呼之欲出。”中广协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陈宏这样评价。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刘婷说:“《蓄能山水间》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宏阔的山水背景中的蓄能电站,又触摸到了温暖和鼓舞人心的人物与细节。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目前世界最大‘充电宝’的建设和运转,更彰显了投身其中的中国电网人的精神和力量。而这一切源于摄制组力求创作精品的诚意和努力,扎根生活,贴近现场,讲述和传播中国电网故事的敬业精神。”《蓄能山水间》播出后,英大传媒集团在“电网头条”自有平台全面推广,获得网友的好评。 

  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者们与山为伴,与水为邻。摄制组真切希望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能让更多的观众对抽水蓄能电站不再陌生——它虽然置身崇山峻岭,却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建设者、科研工作者和运维检修专家们正在进一步推进抽水蓄能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为实现抽水蓄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均供职于英大传媒集团影视中心。 

  编辑:冯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