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12期

【悦读】风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4-12-23 作者:

  文/周粟  插画/谢驭飞 

  汉语中,由“风”组成的词有很多,譬如风格、风度、风骨、风尚等。细究后会发现,这些词汇相对于“风”作为自然现象的本义,更趋于抽象,语义更加“形而上”。这些“风”较之“实有的”自然之风似乎并不“实在”。又如,含有“风”的成语也很多,其中虽有风云突变、风轻云淡、风和日丽等由风之“形”衍生的成语,但最精彩的还是仙风道骨、风姿绰约、风华正茂这类聚焦于风之“神”的成语。 

  这本质上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为何令人如此着迷? 

  风有“情”。一段段风,恰如一个个时间的信使,带来或清新、或振奋、或怅惘、或暧昧的回忆。无论是海边的风、山顶的风,还是深夜推开窗时的清冽的风,都通过“普鲁斯特效应”唤醒了记忆里的那阵清风,激起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幸福或感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风的流动会激发人的联觉,刺激人的感官产生各种情绪体验。 

  风还是大自然“看似廉价、实则无价”的馈赠。正如《赤壁赋》中所写:“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风有哲学。再强的风势,其背后必然有一个动力,动力来源也许是扇子、电能,或是太阳辐射的温差造就的空气流动。从人类的感受来说,风动其实关联着心动。恰如《坛经》中所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后世对风幡之案的思考层出不穷,逐渐延伸演变为对思想与存在的讨论。不论外境怎么动,心不要随之去动,所谓禅定。人在沉静下来的时候,方能听见内心的声音。人生如风,风起时,要有逆风而行的勇气和不为外界干扰的坚定;风静时,要有超脱世外的平和淡然和等风来的耐心。或许,这便是六祖想要传达给后世的关于风的哲学吧。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代诗人李峤笔下的风,充满动态美。风也是大自然最灵动的笔触。雅丹地貌和新月沙丘是风的鬼斧神工,惊涛骇浪和波光粼粼是风的情绪变化,令人捉摸不透。花开花落何处了,唯有风知晓,有形之物常常依赖于风这只无形“大手”的指挥。风是无形的,又是实在的、有力量的。 

  风有“义”。无形的风能承载、调动许多实在之物,将它们播洒到天涯海角:或施以轻拂的触感,或掀起剧烈的痛感;或裹挟甜美的花香,或卷起污浊之气;或助骄阳传递炎热,或伴随寒夜袭来刺骨冰冷。 

  风通过自身不懈的流动,带给人们以清新空气,吹走浮尘阴霾,吹来通透澄明。无形流动之“风”,与有形流动的“水”一样,都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