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6期

【能源地理】塞尔维亚:“巴尔干之钥”谋能源转型

发布时间:2024-06-18 作者:

  文/盖凯凯 宋炳茹 

    

  2021年春节前夕,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了一首在塞尔维亚广泛流传的小诗《诗人与故乡》,作为送给中国人民的春节礼物。“起落有时,生之波澜。故土神灵,予我诗篇,唱和之声,传时久远。 ”如诗中所言,塞尔维亚人习惯与自然万物建立心理投射和连接,这个国家的多舛命运,也的确早已写在其所在的大地山川中。 

  坐落于巴尔干半岛中心地带,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历史上的塞尔维亚战火连绵不绝,在经济和能源转型方面相比多数欧洲国家滞后。这个国家就像其国花巴尔干苣苔,不断涅槃重生,顽强、热烈。近年来,获得难得的和平窗口期、也准备加入欧盟的塞尔维亚下决心在发展和转型上迎头赶上,逐绿步伐正走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稳。 

    

  铁血历史,生于“必争之地” 

  塞尔维亚的历史,受其地理环境影响。它所在的巴尔干半岛上山川纵横,地形破碎,在交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这里的人们散居在各个山谷中,“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族”,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权。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的水陆交通枢纽,因此被称为“巴尔干之钥”。这样的战略要地难免被周边的大国觊觎,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周边大国在强盛时,都想控制民族和国家皆处于“散装”状态的巴尔干半岛,扼住这处交通和战略咽喉;大国在衰败时则会因强敌来犯、治理成本高昂等原因不得不放弃这里。因此巴尔干半岛成为周边多个国家的战略缓冲区,历史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战车来这里反复碾压,让这片土地上总是战火连绵,征战不休。 

  相对于拉丁语区、天主教群体,以斯拉夫人、东正教徒为主体的塞尔维亚人也会显得太“东方”;而相对于奥斯曼帝国、伊斯兰世界则又太“西方”;相对于北方的日耳曼人、斯拉夫兄弟,他们的语言文字与思维方式受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影响;相对于古希腊与古罗马,他们又常被视为勇武剽悍的北方“蛮族”,喜欢隐藏在山林深处,四处游击。无论从属于哪一方强权,塞尔维亚总是一个异质且边缘的存在。天性就热爱自然与自由的塞尔维亚人一直在为争取民族的独立而不屈战斗。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914年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青年普林西普为阻挡奥匈帝国的吞并,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区域终于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名义统一在一起,地处中心部位的塞尔维亚成为其核心成员国,贝尔格莱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南斯拉夫的首都,在铁托政权领导下,一度因经济、军事强盛,享有“巴尔干之虎”的威名。但因为国家内部民族矛盾难以调和,这个联邦在铁托去世后迅速解体。如今,位于塞尔维亚南部、人口约占塞尔维亚总人口五分之一的科索沃仍因为民族问题经常爆发冲突,是世界上最为动荡的地区之一。 

  从公元十世纪建国到如今的一千年里,巴尔干半岛经历了一百多次战争,被称为“欧洲火药桶”。因此,对民族英雄的赞颂、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和平的祈盼,也成为塞尔维亚诗与歌中永恒的主题。如今,战时的遗迹在贝尔格莱德等城市的街头依旧清晰可见,平静地诉说着历史。不少中国游客到了贝尔格莱德,也会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旧址凭吊英烈,附近树立的铭牌上分别用塞尔维亚文和中文书写:“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并谨此缅怀罹难烈士”。 

    

  铁杆情谊,深化战略合作 

  正因为经历过深重的苦难,才更珍惜真正的朋友。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在塞尔维亚受到高规格的礼遇和热烈的欢迎。塞尔维亚是中国的铁杆朋友,也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首个全面战略伙伴。访塞期间,两国元首一致同意,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 

  中塞两国的友谊始于铁托时代。饱受大国争夺之殃的南联邦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拒绝选边站队,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专心发展国内经济。它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有高度共识,同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树欲静而风不止,在20世纪末的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干预下场,对贝尔格莱德连续炮轰七十多天,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毁,三名外交人员罹难。共同的血与火的记忆,加深了两国的联系。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被北约成员国环绕、常备军仅数万的塞尔维亚仍倔强地保留了军事上的独立自主。因未加入欧盟,在欧洲疫情严峻的时期,缺乏防疫物品生产能力的塞尔维亚求告周围大国的援助无门,中国再一次雪中送炭,空运来防疫物资,帮助塞尔维亚较早走出了疫情的阴影,这段往事,尤其令武契奇总统感怀。 

  “塞铁”的情谊还来自于一次“钢铁记忆”。斯梅戴雷沃钢厂是塞尔维亚最大的钢铁企业,鼎盛时期,为斯梅戴雷沃市贡献了四成的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的市民在这家钢厂工作。20世纪末,这家钢厂陷入经营困境。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2016年,中国河钢集团收购了斯梅戴雷沃钢厂,五千多名员工得以重返工作岗位,中国资金、管理和技术的投入令钢厂在半年内扭亏为盈,2018年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其后,多个“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户塞尔维亚,为塞尔维亚注入了强大经济活力。投桃报李,塞尔维亚成为第一个对中国实行互免签证的欧洲国家,塞尔维亚国民学习中文热情高涨,敞开大门欢迎中国的游客与投资,对中国的文化与习俗也十分尊重。如今,在总人口仅七百多万的塞尔维亚,长居的中国人达15000人,是唯一成规模的非欧裔群体。 

    

  追绿求新,能源转型提速 

  由于多年战乱,塞尔维亚的经济在欧洲相对滞后,单位GDP能耗在欧洲处于较高水平。2023年,塞尔维亚总发电量为35.5太瓦时,其中,火电发电量占65.6%,机组老旧,亟待更新,多数火电机组的排放水平达不到欧盟标准。 

  塞尔维亚能源转型的答案同样书写在它所在的山川大地上,地处南欧、有山有水、离海也不远的塞尔维亚拥有丰富的水力、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为快速跟上欧盟能源转型步伐,压降化石能源比重,借力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弯道超车,塞尔维亚近年来下了大决心,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将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补贴费用直接提高了5倍,计划在2040年至少有4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2050年实现碳中和。要实现这一目标,塞尔维亚需建设总容量超过2万兆瓦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吸引投资是当务之急。为此,塞尔维亚出台了宽松的政策,广泛吸收外部和私人投资。 

  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助力塞尔维亚绿色转型发展,中国能建在塞尔维亚投资建设了巴尔干地区首个大型生物质能电站项目——伏伊伏丁那20兆瓦生物质能电站项目。由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萨拉奥尔奇光伏项目是塞尔维亚目前在建的最大装机光伏项目,将于今夏投产,预计每年将提供超过1600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另外,这家企业还投资约5亿欧元,建设300兆瓦维特罗风电站,投运后这家风电站每年将生产约7.74亿千瓦时的电量。今年年初,塞尔维亚能矿部与上海风领新能源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争取到了迄今为止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单笔最大投资,由上海风领新能源公司投资20亿欧元,在塞尔维亚打造一处包含1500兆瓦风电场、500兆瓦太阳能发电厂以及一座年产能为3万吨的绿氢工厂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矿山项目,助力高耗能的塞尔维亚紫金铜业实现绿色转型。  

  (编辑:王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