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公司】跨界充电桩,公牛集团再寻增长曲线
文/张雪
今年4月初,一则工商变更引起了业内对公牛集团的关注。
该变更消息显示,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牛集团”)的经营范围新增了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充电桩销售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同时多位董事和监事发生了变更。
“10户中国家庭,7户用公牛。”这是公牛集团的宣传语,也是其行业地位的真实写照。但现在的公牛集团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插座茅”(插座中的茅台)。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公牛集团的股价确实不再坚挺,市值在千亿元左右徘徊;另一方面,公牛集团最近几年一直在积极扩大商业版图,早已不是只做插座的公牛集团了。
其实,布局新能源并非公牛集团的第一次“跨界”。
1995年,公牛集团在宁波慈溪正式创立,以卖插座起家,仅用6年时间就成为插座领域的全国第一。2007年,公牛集团进入墙壁开关插座业务领域;2014年,入局照明领域;2016年,进入数码精品配件行业;2018年,孵化出安全断路器、浴霸、智能锁、晾衣机等“生态业务”。
从公牛集团的财报也可以看到,目前其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电连接业务(主要是插座)、智能电工照明业务和新能源业务。2023年这三块业务的营收分别为73.87亿、79.02.49亿和3.8亿元。
布局充电桩,新能源业务的关键一步
虽然工商信息变更最近才发生,但公牛集团早在2021年就开始布局充电桩业务。
2021年以前,公牛集团的业务板块分为电连接、智能电工照明和数码配件。业务稳定发展之后,公牛集团又瞄准了炙手可热的新能源充电赛道。
区别于其他布局充电桩的企业,公牛集团发力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自用充电桩、交流充电桩以及车挂式充电桩三个细分领域,并聚焦于设备制造。目前,它的充电桩、充电枪已形成丰富的产品矩阵,覆盖从交流慢充到直流快充等不同功率,满足私有场景、城际快充站、专用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等不同场景的充电需求。
公牛集团还透露,目前充电桩事业部的研发人员占比达50%以上,已实现了所有产品的自研自制。在供应链方面,现在年产能已达到65万台以上。
从渠道方面来看,目前公牛集团以线下中小B端运营商和线上C端渠道为主,截至2023年年底,已建立了覆盖全国城乡110多万家终端网点的线下销售网络。
在被问到为何选择充电桩作为进军新能源领域的切口时,公牛集团表示:“公牛一直是做安全硬件的,品牌认知就是安全耐用,这一点和新能源汽车用户的需求是一致的。在硬件基础上,公牛拥有近30年的技术积累,并且有相当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而且,公牛拥有垂直供应链,与目前的充电桩供应链高度重合。”
在新能源赛道上,公牛集团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和突破口,并复制了过往经验。2021年,公牛集团的充电桩业务就达成了约2100万元的销售额,此后更是一路增长。2022年,新能源业务在公牛集团年报中首次出现,并作为第三大板块单独列之。当年,该公司新能源业务全年实现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 638.62%。2023年,该业务营收达到了3.8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48.6%。
不过,从总体营业收入构成来看,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只有2.42%,毛利率为34.15%,是三大业务中最低的。
在2022年12月26日~2023年2月15日的32个交易日,同花顺数据显示充电桩指数大幅上涨32.38%,也正因为搭上了这条赛道,公牛集团的市值在2023年再次进入千亿元阵营。
大环境向好,但竞争尤在
作为新入局者,公牛集团想要在已是红海的充电桩市场有所作为,也并非易事。
当前充电桩市场企业众多,且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比如主流新能源车企都在自建充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比亚迪、特斯拉、理想和蔚来。除了车企外,在充电桩市场还有多家充电桩运营企业,如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国家电网和小桔充电。当前市场的主要份额被充电桩运营企业占据,前五家约占了整个市场的65%,且前三家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可以看到,公牛集团一不具备车企“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推广优势,二没有充电桩运营企业的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所以未来如何在充电桩市场中站稳脚跟,继续维持增长,是公牛集团面临的首要问题。
不过,利好消息是,我国充电桩市场的潜力还在持续爆发中。
日前,中国充电联盟发布了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最新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4月,我国公共充电桩同比增加6.8万台,增长47%;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 961.3万台,同比增加57.8%。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根据有关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420万辆,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10年,我国充电桩建设仍然存在6300万台的缺口,充电桩市场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此外,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也为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0年,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配套设施,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被纳入“新基建”范畴,成为七大产业之一。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除了国家层面发布的各项意见措施,各省市配套出台的优惠补贴政策也将推动充电桩市场发展持续向好。
国泰证券研报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的持续渗透,充电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与巨大的市场吸引力的冲突下,当前,充电桩厂商们不光要拼规模、拼技术,还要拼生态,竞争激烈程度更胜以往。
首先,充电桩的数量和覆盖面是充电桩厂商们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大规模、高覆盖的产品布局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地点的充电需求,从而增强用户对充电桩厂商的认可度和忠诚度。但如此投资和布局,成本并不是一般厂商能够承担的。业内专家表示,充电桩运营投资大、回报慢,属于重资产行业,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充电桩的使用率差异较大,一些热门点位一桩难求,冷门点位门可罗雀,充电站运营企业的综合成本难以控制。
其次,更先进、更智能的充电技术是充电桩厂商们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关键之一。随着充电桩技术的不断进化,从传统的慢充到快充、从交流充电到直流充电等,更快、更稳定的充电服务才能收获更多的客户。目前,充电桩市场主要被交流充电桩(慢充)和直流充电桩(快充)占据,占比分别为80%和20%,两者的应用场景也不同,前者多为私人所有,后者则常用于公共场所。随着用户对快速充电需求的增加,高压快充技术成为发展趋势。当前,1000伏及以上的充电桩占比不足4%,高压快充技术尽管是未来趋势,但在市场上的占比还较小,有一定的增长潜力。与此同时,无线充电技术的渗透率也在逐年提高,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乘用车标配无线充电功能的渗透率为35.6%。这预示着无线充电技术将在未来充电桩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最后,在生态方面,合作伙伴关系在充电桩行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与汽车制造商、能源企业、地产开发商等多方合作,充电服务提供商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但这部分也是最难的,毕竟各个车企都有自建充电设备。
充电服务提供商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不断演变。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包括充电服务费、会员制、广告收入和增值服务等。随着市场的发展,更多的创新商业模式将会涌现,如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充电服务、车联网服务等。
回归到公牛集团本身,公牛集团在插座业务上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这与充电桩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可以利用现有技术优势迅速建立起自身的护城河。与此同时,公牛集团在充电桩领域的大手笔投入,以及公牛集团遍布全国的强大渠道优势,也能从某种程度上挽回其后入局的劣势。
总之,充电桩的竞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新能源业务能否成为公牛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公牛集团又能否像杉杉集团一样,实现成功“跨界”,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编辑:赵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