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库】碳市场扩容与价格上涨前景解读
文/韩曙东
4月中旬以来,碳市场配额或将收紧的消息刺激其价格一路走高,目前已突破了百元大关。也有消息传出,电解铝、水泥和钢铁等三个行业将一并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碳市场未来走向以及如何保障行业之间的公平性,成为业界关注热点。
纳入新行业,促碳价接近减排边际成本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交易,首日碳排放配额价格为48元/吨,首笔交易成功的碳交易价格为52.78元/吨。这个价格基本接近学者分析的我国碳减排边际成本。
近一年来,全国碳市场走势持续上行,碳配额价格在波动中上涨,4月29日上涨到开市以来的最高点103.47 元/吨。这种上涨,主要是由市场对主管部门计划收紧碳配额分配的预期造成的。短期的价格走势,主要看配额分配和结转规则,其他因素还包括市场扩容、“双碳”目标的推进、极端天气以及不同能源相对价格等。长期来看,如果不出现配额供给过多或需求严重不足的极端情况,碳配额价格将随着全社会减排边际成本的增加而稳步增长。
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行业,以及未来更多行业纳入碳市场,将有助于优化重点排放单位碳减排边际成本分布,即企业碳减排边际成本范围扩大。这种扩大将有利于碳市场交易的活跃,通过充分的竞争,形成一个接近碳减排成本的碳价区间;帮助企业在一个碳价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做出决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效以及采用负碳技术等方式来实施节能减碳技术改造。
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45%(主要是直接排放)。钢铁行业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主要是直接排放),水泥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12%(主要是直接排放和过程排放),电解铝行业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6%(主要是间接排放)。所以,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行业总计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1%~33%。这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全国碳市场管控总量将达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1%~78%。
碳市场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公平的碳减排政策工具。是否公平,主要看免费配额分配方法。对于任何一个新纳入碳市场的行业,都有一个配额分配从松到紧的过程,这对各个行业都是相对公平的。需要注意的是,对碳排放体量较大的行业,比如占了我国碳排放总量约45%的电力行业,其碳配额一旦富余,沉淀下来的配额量对碳市场的影响会更大,需要更长时间来消纳,或者需要出台政策来调控。
能否保持相对合理、稳定的碳价水平,对各个行业公平性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碳价水平除了碳减排边际成本以及政策和环境的影响之外,诸如欧盟碳边境调节税(以下简称“碳关税”)对我国的碳价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过低的碳价将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向欧盟大量缴纳我国碳价和欧盟碳价之间的差价,这必然会对我国维持一个相对合理的碳价产生很大的影响。
碳关税实际上在我国碳市场和国外碳市场之间做了一个有限范围内的“连接”,国外的碳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的碳价水平。
未来将在三方面优化
全国碳市场预计未来将在以下三方面进一步优化。
一是纳入的行业将逐渐增多。
我国发电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装机水平还是设备先进性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企业间减排成本差异非常小,通过投入碳减排技术来获得配额盈余并出售获益的动机不足,限制了我国碳市场交易的活跃性进一步提高,因此扩大碳市场纳入行业范围势在必行。
二是配额分配额度会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下降方案,并适时引入有偿分配。世界所有碳市场初期,由于控排企业对碳市场尚不熟悉,规则制定者为了降低碳市场系统性履约风险,配额分配总体偏宽松,但随后配额分配将会逐渐缩紧。
为了使企业有一个明确的减排目标,配额分配方案未来一定会有一个长期稳定的下降目标,并保留适当的灵活性,以应对外部条件变化对碳市场的冲击,在分配强度值接近或低于行业平均值时,会逐渐引入配额有偿分配。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的配额总量应与国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相一致。这需要有一个行业强度和总量汇总为全社会强度和总量的计算模型予以支撑。在特殊时期,例如经济下行、极端天气、不同能源相对价格变化以及企业惜售或大规模囤积配额时,主管部门将会对碳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
三是碳配额结转规则即将明确。
碳配额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时间是其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没有明确的时间属性,金融机构不敢以碳资产为基础开展质押抵押、保险等金融操作,这将导致企业无法盘活所拥有的碳资产。全国碳市场运行将近四年,碳配额结转规则已经到了必须要明确的时候。根据相关报道,为了激励企业出售惜售的碳配额,可能会采取结转量与交易量挂钩的结转规则。
即使出台了结转新规则,也不排除企业在结转有效期内仍然惜售。同时考虑到用历史的碳配额履行当年约定的不合理性,未来也许可以按时间属性划分产品类别进行交易,时间越久的配额类型价格越低。
欧盟碳市场(EU-ETS)在出台第一个履约周期碳配额不能结转至第二个履约周期的政策后,市场出现了碳配额价格暴跌的情况,所以企业要做好相关的应对工作。
市场总量规模将“先增后减”
碳市场产生的理论依据是科斯定律,即在交易成本为零或接近于零的情况下,通过明确界定财产权并允许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简单来说,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配额来履约,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减排行为并将多余配额卖出去获益。所以,碳市场可以通过配额价格引导减排成本低的企业优先减排,从而实现全社会减排成本的最小化。总体而言,碳市场可以有效降低减排成本高的企业的履约成本,比碳税更加公平。同时,碳市场的核心作用是促进企业加快节能降碳,并提供了一个成本最低的政策工具。所以,碳市场政策是否有效的评价依据就是:是否促进了企业节能降碳措施的实施,是否降低了全社会整体减碳成本。
欧盟碳市场是基于总量控制下的交易。我国碳市场虽未设定碳市场绝对总量,但采取了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值的行业基准线法分配配额,并实行配额逐年下降的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设定了相对总量且比较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方法。
配额分配方法从大类型上划分,包括有偿分配法和无偿分配法,我国碳市场目前尚未启动有偿分配,但已预留了未来空间。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我国除了碳市场这种政策工具,还出台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绿色供应链管理等相关政策。同时,碳关税也将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外向型企业碳足迹、环境产品声明(EPD)等认证会对企业出口竞争力产生影响。
以上政策工具都会对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全社会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依靠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能效提高、负碳技术以及管理优化等减排措施的实施。所以,利用好各种政策工具,真正促进各种减排措施的实施,才能真正地实现全社会减排成本和措施的最优化组合。
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管控总量发展将经历一个先增后减的过程:启动初期,纳入的行业和交易量相对较小;随着碳市场建设不断完善,纳入的行业和交易量会不断增加直至高点;随着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和碳排放总量的下降,碳市场的规模会相应下降。碳中和目标实现后,碳市场规模将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其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促进负碳技术的环境权益和绿色价值发挥作用。
(作者系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低碳电力计量工作组委员。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