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7期

【能源地理】法国:寻绿求新

发布时间:2024-07-15 作者:

  /宋炳茹 

    

  借助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法国正在创造更多绿色可能。 

    

  对于许多法国之外的人而言,法国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等同于浪漫的形容词,一个有吸引力的召唤,一个与梦想关联的传奇。它就像一个文化乌托邦,存在于想象地图之中,不但是许多亚洲游客前往欧洲的首选之地,也是欧美中产的诗与远方。这种魅力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电影《革命之路》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法国被女主角心心念念,反复提及,仿佛那个神奇国度可以为她洗礼,帮她摆脱平庸乏味的现实。革故鼎新是这片土地上的日常,不断生成的历史也如小说般起伏跌宕。全世界的文艺青年、中年、老年们,或许都怀有类似于这位女主角的期待。 

  在气候能源领域,法国同样是以先行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作为《巴黎协定》的缔约主办方和主要推动者,法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实现碳达峰,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理念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法国在推进能源转型和基于绿色创新的“再工业化”过程中,积极与丝绸之路起始端的中国合作,为创造更多绿色可能探路开局。 

    

  风云际会的历史与当下 

  法国的传奇故事可追溯到有文字记载之前。中央高原上火山喷发,岩浆四处奔流,在陆地上制造出凝固的浪花与螺旋。公元前1000年,罗马人将这片土地称为高卢,在拉丁语中意为“雄鸡”,这个喜欢先声夺人的民族也逐渐将雄鸡视为自己的图腾。这只雄鸡在度过中世纪的漫漫黑夜后,终于在近代的启蒙运动中“一唱雄鸡天下白”,从此神灵隐退,人类高扬起科学理性的旗帜。 

  公元5世纪,这里建立起本意为“自由”的“法兰克”王国,后演化为法兰西。近四百年来,这片土地上尤其盛产思想家与文学家、英雄与史诗。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与现代政治制度的试验场。无数的天才与疯子也聚集到这里,渴望着“成为不朽,然后死去”。路易十四首先在神权大于一切的欧洲建立起“朕即国家”的君权至上国家,但狂风暴雨式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这一维持了一百年的“旧制度”,提出主权在民和普遍人权。历经了多次革命和内乱,法国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第五共和国”的名义稳定下来,现代政治理念也传播日广。 

  在科学、文化、艺术、时尚等方面,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也做到了不断的颠覆、瓦解与重建。19世纪中期,奥斯曼男爵受命重建历经战火破败不堪的首都巴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推平了城市中百分之六十的建筑,重新铺设地下管道,规划宽阔的街区和公园,疏解城市交通,规范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与形式,使其形成统一的风格与典雅的街景。新开辟的林荫大道更是开世界风气之先,让巴黎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现代化的都市之一。当游客站在凯旋门上,俯瞰广场周围太阳光芒般辐射而出的街道时,尤其能感受到巴黎的巍然气象,其代价则是这座千年古都许多早期古迹与细节的消逝。 

  好在巴黎从来都是风云际会之地、世界浪漫之都,城市改造后又迅速产出了许多新故事,而且足够精彩,大到先贤祠,小到花神咖啡馆,很快让巴黎的街巷内涵再次充盈丰富起来。 

  7月底,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法国巴黎举办。三办奥运的巴黎,拥有将绿色奥运带上新台阶的雄心。在碳抵消机制是否实质性减碳争议的背景下,巴黎奥运会没有明确提出“碳中和”的目标,而是宣称要举办一届“碳排放量最少”的奥运会。尽管不安装空调、提高运动员餐饮的素食比例等减碳措施受到了多国的质疑,但不得不承认,求新的巴黎提出了多项开创性的减碳措施。巴黎奥运会95%的比赛场馆是非新建或临时建筑,唯一新建的圣但尼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采用低碳施工方法,配备50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组件,并100%采用回收塑料制成观众座椅。同时,巴黎奥运会计算的碳排放将首次涵盖《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范围3的间接碳排放,例如观众旅行产生的碳排放。 

    

  人文交流的“相遇”与“潮涌” 

  尽管远隔万里,地处丝绸之路两端的法国与中国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双方文化和经贸交流持久、深远。 

  中国文化对法国里昂的影响最为显著。文艺复兴期间,这座城市因丝绸贸易逐渐兴盛。尝试以君权压制神权的路易十四喜欢以豪华的宫廷审美突出自身“太阳王”的地位,也希望以奢侈生活消解被圈养到凡尔赛宫的贵族领主们的意志。从此,以丝绸时装为代表的法式时尚引领了欧洲潮流,里昂也发展成为欧洲最著名的丝绸之都。直至今日,在里昂的建筑群中,仍有许多为防止丝绸运输中遭受雨淋日晒而建造的秘密廊道,这些廊道在法国的数次革命中又成为游击战士们的堡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十分之一的人口战死。为补充劳动力,法国征召了4万华工在法“以工代兵”,修筑战场工事,运送战争物资,为法方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后,3000余名华工留在当地娶妻生子,成为欧洲最早的华侨。 

  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样源远流长。在里昂丝绸业兴起的年代,中国尚处于清初盛世,丝绸、瓷器与茶叶所代表的东方精致生活刺激着欧洲人的想象。在17~18世纪的一百多年里,中国也一度成为欧洲文人的精神乌托邦。“中国文化热”在丝绸业发达的法国社会影响深远。1814年,法兰西学院就设立了汉语言与文学讲座。中国文化也被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们活学活用,成为他们手中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兰西思想之父、启蒙运动先驱伏尔泰对孔子十分推崇,书房里面常年挂着孔子的画像,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理性精神是伏尔泰批判基督教神学与专制主义、宣扬理性与仁爱的理论源泉。法国经济学家魁奈更是深受中国思想影响,“道法自然“的理念成为重视自然法则、推崇自由竞争的法国重农主义学派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作为御医、君王顾问并影响了一批贵族文人的魁奈也被称为“欧洲的孔子”,并被托克维尔视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先知。当中法文化的激荡完成一个回环,近代留法的革命家与思想家们再次改变了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峥嵘岁月中,法国一直扮演着历史见证者的角色。20世纪初,在法国开办的中法大学成为中国革命家成长的摇篮,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人都曾在法国负笈求学,并在这里接触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团主义等新的政治和精神思潮,在巴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旅欧共青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中国渊源深厚的法国成了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巴黎街头书店橱窗内展示的法文版《三体》吸引无数路人驻足,万里之外,举办“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览的故宫文华殿内人潮涌动。建交60周年之际的中法文化旅游年和巴黎奥运会更为促进两国合作提供独特机遇。“文化交流如同向彼此伸出手,让我们深入了解对方,对彼此的文化充满好奇。”法国文化部文化事务总监卡特琳·鲁杰里说。 

    

  低碳转型路上的携手同行 

  在能源和环境领域,中法两国的合作同样持久而广泛。 

  法国是全球开启核能研究最早的国家,解密核裂变原理的亨利·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都是法国人,在发展核能方面有先发优势。相较于“恐核”的许多欧洲国家,法国作为理性主义的发源地,发展核电也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在经历20世纪的石油危机后,能源资源相对匮乏但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法国大力发展民用核电,很快在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低成本的核电提升了整个法国工业体系的竞争力,降低了碳排放,也使得法国长期作为电力输出国直接获利。 

  中法的能源合作始于核电。1978年,中方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其后,由中法共同建设的中国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中广核大亚湾核电站作为改革开放早期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得以快速推进。进入新世纪,中法在核能科技领域再度携手,共同建设了采用欧洲先进压水堆(EPR)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广东台山核电站并使其成为全球EPR首堆工程。今年年初,中法核能合作再结硕果。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法国和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合作再添新彩。 

  《巴黎协定》签署后,中法双方在风能、光伏氢能、电池储能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2021年11月,由法国电力集团与中国国家能源集团合作建设运营的江苏东台五期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年发电量约14亿千瓦时,开创了国内中外合资建设海上风电的先河。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与法国合作伙伴欧风能源则在法国西北部海域建设漂浮海上风电先导示范项目,双方组成的联合体,正在为争夺欧洲漂浮海上风机市场做准备。在法国北部的“电池谷”,中国敏实集团与法国雷诺集团于2023年联合投资的两条电池盒生产线已启动生产。 

  2023年秋,法国通过“绿色产业法案”,开启了法国再工业化的“绿色纪元”,期待在热泵、风电、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和绿氢五大绿色产业关键领域像核电一样获得技术优势,同时促进法国工业全面实现绿色转型。 

    

  (编辑:王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