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公司】三一集团:重工机械逐“绿”
文/张雪
今年1月,在第三届“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上,三一重能斩获“最佳陆上风电机组”“最佳零部件产品”和“年度最佳创新产品”三项大奖。作为全球机械工程制造企业三强之一,三一集团以生产各种重工机械设备而被人熟知。而当下,从三一集团延伸出的“三一方阵”开始在新能源领域大放异彩。
当前,三一集团下属的三一重工、三一重能和三一国际三家子公司分别将业务重点放在锂电、风电、储能以及光伏业务上,可谓在新能源领域全面布局。此外,工程重载车辆的电动化也被三一集团提上日程。
那么,凭借原有的工程技术积累,三一集团能否在已是“红海”的新能源领域开辟出一条新路,再造一个“三一”?
发挥制造业优势,从风电入手
今年年初,三一集团子公司三一重能生产的长达131米的陆上风电叶片在内蒙古巴彦淖尔零碳数智产业园成功下线,刷新了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纪录。
这是三一重能在风电领域实力的一个体现。
公开资料显示,风电是三一集团最早涉足的新能源领域。早在2011年,三一集团在风电业务上就投入了31.5亿元资金。选择在风电领域率先布局,得益于三一集团在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丰富技术和制造经验,特别是在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上,三一重能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可控性和综合成本优势。
2014年,国内风电产业开始复苏,三一重能本希望乘着这个东风,在市场上迅速获得一席之地。然而,自研风机制造技术和全产业链布局让其失去了成本优势,导致连年亏损。
转折发生在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风电补贴退坡的“靴子”终于落地。根据该通知,2018年年底之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0年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年底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1年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自2021年1月1日开始,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为了赶上补贴“末班车”,风电开发商们开启了疯狂抢装模式,风电整机订单大增,市场上甚至出现“一机难求”现象,这也被业内称为风电“抢装潮”。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2020年我国风电产业链上下游景气度高涨,风电平价上网项目装机容量为11.39吉瓦,同比增长152.69%。
此时,在风电市场深耕多年的三一重能终于开始崭露头角,并成为该轮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在“抢装潮”影响下,三一重能的装机容量排位迅速攀升,实现吊装容量3.72吉瓦,一举进入当年全球风电整机商新增装机容量的前十。
在风电装机容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2021年,三一重能在科创板的IPO申请也顺利通过,并于2022年6月成功登陆科创板。通过IPO,该公司募集了56.11亿元的资金。随后,三一重能表示,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投建新产品与新技术开发项目、新建大兆瓦风机整机生产线项目、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以及三一张家口风电产业园建设项目等。
如今,三一重能在风电领域已经稳居行业第一梯队,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风电业务的成功,使得三一集团信心倍增,其业务范围开始向光伏领域延伸。
2022年年初,三一集团在招标网站上发布了14条光伏设备招标公告,涵盖单晶炉、切片机、丝网印刷设备等。同年3月,三一集团宣布与中国节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将在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2022年下半年,三一硅能(株洲)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11月,三一硅能生产的首根单晶硅棒顺利出炉,这标志着三一硅能正式投产运营。
截至目前,三一硅能已打通了光伏全产业链,具备从拉晶、切片、电池到组件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这也表明三一集团正式进入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阵营。尽管三一硅能的光伏业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垂直一体化产能已达到5吉瓦左右,预计组件出货量约300兆瓦,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市场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上,三一硅能斩获了11.7吉瓦的光伏组件订单,其中包括与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缅甸签订的总计2.6吉瓦的海外意向订单,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市场。
新能源版图仍在拓展
两个新业务的崛起,让三一集团看到了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三一”的希望,其新能源版图也在逐渐扩大。
2022年8月2日,三一锂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23年1月,三一集团作为投资方,参与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商坤天新能源的战略融资。据悉,该轮融资金额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共同出资方还有中国石化、SK中国、中金资本联合领投、复星创富等。同年2月,三一集团将业务触角伸向了大火的储能领域。2023年2月8日,郴州安胜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由三一重能全资控股。
不过,截至目前,在锂电池和储能领域尚属新兵的三一集团,并没有给行业带来更多惊喜,其自身仍面临一些挑战。
但在重卡领域,三一集团在2023年迎来了突破性进展。今年年初,三一集团对外宣布三一重卡已经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且估值已超百亿元人民币,该轮融资将用于加快新一代新能源重卡产品的研发和投放,并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三一重卡成立于2017年,先后推出燃油重卡、锂电重卡、氢燃料重卡等多款新能源产品。得益于早期的电动化布局,三一重卡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方面都有重要突破,其锂电重卡销量位列行业第一。
当前,在新能源重卡行业,三一重卡、徐工重卡、宇通集团、汉马科技(由吉利控股)、比亚迪等新老厂商纷纷发力,加速拓展。例如,比亚迪持续迭代新能源重卡车型;吉利成立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大力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并独立研发新能源重卡,发布了远程星瀚等系列正向研发的新能源重卡车型;宇通集团为适应市场变化,加入新能源重卡造车阵营,并以高质量闻名行业,在市场上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在2023年高居年新能源重卡企业总销量第四。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重卡的市场潜力也在持续爆发中。根据交强险终端销量数据,2024年5月,我国新能源重卡销售5196辆(不含出口和军用车),环比4月的4590辆增长13%,同比增长174%,延续了连续16个月的增长势头,呈现出积极的市场趋势。1~5月累计销量2.07万辆,同比累计增长139%,占重卡市场终端销量的4.78%,渗透率进一步增长。从新能源重卡产品动力类型细分来看,2024年1~5月纯电动重卡销量共计19700辆,同比增长142%,占整体的94.8%。在纯电动重卡中,换电车6140辆,同比增长84%。
目前,新能源重卡在钢铁厂、水泥厂、焦化厂、矿山、市政建设等短倒运输领域得到了规模化应用,实现了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也吸引了更多的车企与资本加入这一新赛道。
随着市场行情持续上扬,今年将有更多的新能源重卡企业入局。同时,价格战、服务战、智能化科技应用战、金融支持战等战术将不断被运用,新能源重卡市场“战火”将更旺。
与其他商用车相同,新能源重卡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相比传统燃油重卡,新能源重卡以电力为驱动,机械结构大幅简化,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控制和更快的反馈,在接入互联网、智能化转型方面有着浑然天成的优势。此外,在新能源重卡赛道越来越拥挤、市场产品趋向同质化的背景下,推动产品智能升级不失为一条“突围”的道路。
诱人的新兴市场和激烈的行业竞争也加速了三一集团在重卡领域智能化的发力。近年来,三一集团积极推进“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战略转型,在智能驾驶、智能作业、智能服务三大领域都推出了硬核产品。三一重工自研的L4级无人驾驶自卸车,已实现了自动卸载、自动泊车掉头、停障绕障等多项功能,满足无人驾驶园区运输、矿区运输等场景的需求。不仅如此,三一重工还推出了“智能车队管理系统”,提供一整套场景解决方案。
目前,三一重卡还计划在氢能源领域进一步开拓市场,为客户提供成本可控的零碳运营模式。
不过,新能源重卡赛道尚处于初期阶段,受限于技术以及补能网络的不完善,新能源重卡更多地应用于支线短倒、港口运输、企业内部运输、市政工程建设等领域,更需要产业链的整体协调发展,需要车企、零配件、充换电平台、金融机构、运营企业以及用户共同参与。不管是对于三一重卡还是其他重卡企业,未来仍要面临众多技术和市场挑战。
(编辑:赵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