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7期

【产业与公司】协鑫中东之行能否“自救”?

发布时间:2024-07-15 作者:

  文/韩静 

    

  今年6月3日,硅料企业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鑫科技”)的一项重大决策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 

  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协鑫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与穆巴达拉主权基金(Mubadala Investment Company PJSC)旗下的全资子公司MDC Power Holding Company LLC签订合作协议,探讨合作开发阿联酋首个多晶硅生产设施,并建设综合硅生态系统。 

  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这是我国光伏企业的首个海外硅烷流化床(FBR)工艺生产颗粒硅项目,项目落地后,其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高品质多晶硅研发与制造基地。 

  这一决策显示了协鑫科技加速海外布局的雄心,更映射出中东地区对可再生能源的迫切需求。 

    

  转向颗粒硅 

  光伏制造的产业链并不复杂,主要分为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四大环节。协鑫科技主要生产光伏硅料和硅片。 

  硅料纯度对下游光伏发电的成本和效率有重大影响。硅料企业在进行大量资金投入的同时,提升硅料的科技含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提高材料利用率,是其在行业竞争胜出的关键。 

  在多晶硅的生产工艺上,全球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采用目前主流生产工艺改良的西门子法生产棒状硅,能耗高但品质可靠;另一种则是采用FBR生产颗粒硅,能耗低且有价格优势。 

  虽然协鑫科技从2011年开始就已经在研发颗粒硅,但迟迟没有商业化,很长一段时间内,棒状硅都是协鑫科技的主流产品。 

  2007年,协鑫科技在港股上市,曾以7.5万吨多晶硅产能以及24吉瓦的硅片产能分别占据全球25%和30%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可惜这样的巅峰时刻并没能维持太久。2018年至2020年,协鑫科技持续亏损,累计亏损金额高达65.58亿元人民币。 

  持续亏损一方面是由于2018年5月31日后,国家的光伏补贴政策开始收紧,常年依靠补贴“续命”的光伏企业开启了高负债运营时代;另一方面则是单晶硅在新技术加持下,市场迅速增长,占比达到九成,而主打多晶硅路线的协鑫科技在硅片和组件的销售上出现了问题。 

  因此,从2020年开始,协鑫科技开始进行战略调整,FBR颗粒硅成为其业务重点。2023年年底,协鑫科技宣布彻底停产棒状硅,全面“押注”颗粒硅,以期度过困难期。 

  2022年财报中,协鑫科技明确表示,为了面对全新的能源变革和市场挑战,将“有序退出高生产成本的西门子棒状硅生产领域,把有限的产能转移至高毛利的颗粒硅,务求以有限的产能最大化集团利润”。  

  根据协鑫科技2023年财报,当年协鑫科技颗粒硅产量为20.36万吨,同比增长346%,有效产能为34万吨,颗粒硅全年实现降本27%。在2023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还透露:“目前协鑫科技颗粒硅成本在4万元/吨以上,预计未来可以做到4万元/吨以下。” 

    

  到中东去 

  尽管颗粒硅的生产成本有所下降,但市场行情的下跌,并没能让协鑫科技实现营收、净利润的双升。2023财年协鑫科技的营收为337.01亿元,同比下降6.2%;归母净利润为25.10亿元,同比下降84.7%。协鑫科技表示,尽管2023年通过颗粒硅技术降低了多晶硅的平均生产成本,但2023年度多晶硅与硅片的市场平均售价大幅下降,导致公司光伏材料业务的毛利率随之下跌。 

  6月14日开幕的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上,协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用“冰河期”形容行业现状,他表示,光伏行业供需严重错配,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基本上跌破了现金成本,全产业链集体承压;光伏产业本轮震荡周期内,整体产能扩大了约3倍,但利润率下降了70%左右。 

  2023年行业上游开启降价主旋律,硅料企业业绩普遍不复高光。为了寻求逆势增长的新引擎,“出海”成为硅料企业的必选项。 

  2023年9月,业内就传出了协鑫科技要去中东建厂的消息:在中东地区建造一个年产量为12万吨的工厂,并计划最早于2025年投产。 

  协鑫科技在其2023年财报中也明确表示,经过两年的精心规划,公司中东地区多晶硅项目将以更低成本和更高品质的颗粒硅技术为核心,引领并推动中国光伏制造业在海外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传闻协鑫科技的目标国家选定的是沙特。但从目前协鑫科技放出的消息来看,选址改为阿联酋。这一变化也暗示着中东地区在吸引中国光伏产业链投资方面的竞争激烈。 

  提到中东,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漫天黄沙和滚滚石油。然而,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剧变和可再生能源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中东地区正悄然转型为全球光伏产业的关键战场。 

  在中东,具备建立硅料生产基地条件的国家主要包括阿联酋、沙特、阿曼等。这些国家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可控的电力成本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地处中东要地的阿联酋,光照资源和沙特一样丰富。根据测算,阿联酋的年均日照时间超过3500小时,而沙特的光照辐射量高达每平方米2200千瓦时。 

  光伏产业咨询公司InfoLink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东地区全年累计从中国进口11.4吉瓦光伏组件。其中,2022年全年,阿联酋从中国进口了约3.6吉瓦的光伏组件,同比大增340%,一跃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组件进口国,是沙特同期的三倍。 

  而光伏产业也早已成为阿联酋的重点扶持产业之一。根据阿联酋政府发布的《国家能源战略2050更新》,2030年清洁能源在其总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份额将提高到30%。未来7年,阿联酋政府在能源领域的投资额将增加1500亿至2000亿迪拉姆(约合400亿至540亿美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两倍以上,达到14.2吉瓦。 

  阿联酋希望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实现能源结构多样化,减少对石油经济的依赖。而对于协鑫科技来说,布局中东不仅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还能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拓展新的增长点。 

    

  中东或成行业新蓝海 

   根据InfoLink数据显示,2023年中东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量为20.5~23吉瓦,并且有望于2027年达到29~35吉瓦。 

  足够大的发展需求吸引的不只是协鑫科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也选择中东作为光伏项目的下一站,试图在这片蓝海中分得一杯羹。 

  2023年5月,TCL中环与沙特Vision Industries公司(愿景工业)签署合作条款清单,拟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并在沙特阿拉伯投资建设光伏晶体晶片工厂项目。紧接着,TCL中环又在同年10月宣布,与Vision Industries公司签署《联合开发协议》,明确在沙特建设硅片工厂项目,一期目标产能为20G吉瓦。 

  同月,天合光能也宣布与ADPorts集团、江苏海投签署了《关于天合光能阿联酋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拟在哈利法经济区内投资建设一个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规划产能包括约5万吨高纯硅料、30吉瓦晶体硅片和5吉瓦电池组件。 

  中东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投资热土,一方面是由于其内生需求的推动,另一方面则是原来作为出口欧美市场的重要光伏产业基地——东南亚相关的产业政策再度传来寒意,国内光伏企业不得不提早准备。 

  东南亚曾是中国光伏产业出海的重要地区,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阿特斯、东方日升、固德威、中润光能等光伏企业均在东南亚国家进行了产能布局。但近期美国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光伏产品发起新一轮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打破了这一局面。后期如果被认定构成倾销或补贴,美国商务部将对这4个国家的相关企业征收相应关税,中资企业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此轮“双反”调查风波开始后,一些在东南亚拥有产能的头部企业已开始进行产能调整。 

  反观中东,由于地处欧、亚、非枢纽位置,交通便利,其贸易可辐射到欧洲、中亚、北非等更为广阔的市场。 

  中东市场对于国内的光伏企业来说,诱惑力不可谓不大,但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卷”到中东去,国内硅料企业们就能从国内供大于求以及价格鏖战的焦灼拼杀中脱身吗?答案恐怕是未必。 

  不过,就像朱共山所说,当前中国光伏产业正处于最好也最坏的时刻,是在阵痛中破茧成蝶的重要转换期;行业正在经历的,不是以往三五年一轮的周期性迭代,而是光伏大变局时代来临之前的一场预演。 

  或许,中东可以作为中国光伏企业出海的“练兵场”,成为行业迭代向上的开端。                   (编辑:赵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