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峰度夏】2024迎峰度夏:供需协同保供
文/本刊记者 王伟
每年迎峰度夏对电力系统运行都是一次重大考验。2024年这个夏天的“大考”复杂严峻。气候研究发现,2024年将是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交替登台的一年。气象预测显示,今夏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暴雨、高温、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偏多,防汛抗旱形势严峻。
能源电力行业将全力以赴,以更加科学高效的举措,从供需两侧双向发力,全力保障电力供应。
打好保供“组合拳”,
压紧压实责任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6月26日表示,预计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呈现“全网紧平衡”局面,全国最高用电负荷比2023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如果出现持续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那么最高用电负荷可能增加1.3亿千瓦。
国家能源局对于电力保供任务设立了“常态供应有弹性、局部短时紧张有措施、极端情况应对有预案”的目标,并从监测预警、工作预案等方面着手,同步加快支撑性电源建设,确保高峰时段充分发挥保供潜力。
火电用煤、水电来水,是电力保供的关键因素。6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介绍,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98亿吨,水电来水蓄水形势好于去年同期,为今年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提供良好基础。
在电源侧,众多能源保供工程相继投产,为电力保供提供更多支撑。6月1日,中国华电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6号机组168小时试运行一次成功,目前2台机组(单机容量505.54兆瓦)全部投入商业运行。6月15日,我国烟气提水量最大的66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在国家电投白音华坑口电厂完工投产。
目前来看,发电端出力最大的变量来自极端天气下的新能源出力波动。极热无风、晚峰无光、云来无光都让新能源的可控性降低。专家表示,新能源发电只能提供电量支撑,电力支撑能力较弱;作为新增电源第一大主体的光伏发电,其出力与负荷需求具有“剪刀差”特性。
国家能源局在6月底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迎峰度夏期间电力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重点强调相关各方要滚动校核运行方式,协同防范运行风险,加强对新能源出力大幅波动、极端天气过程等场景的预防预控,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新型储能不仅可以促进新能源消纳,还具有“错峰收储”“移峰填谷”的“充电宝”作用,近期呈现项目集中投产态势。据统计,6月中下旬至7月初,已有超过5吉瓦时新型储能项目并网。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今年1~5月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规模分别为3390.6兆瓦时、1010.9兆瓦时、2162.3兆瓦时、5148.4兆瓦时、2968.4兆瓦时。
在电网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举全网之力压紧压实责任、提高协同能力,做到“六个强化”——强化发电管理、资源配置、方式安排、设备精益运维、供电服务以及应急处置,针对今年汛情灾情要求关口前移,落实电网差异化设防标准和设防策略,最大限度防范化解风险。
截至6月30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4年迎峰度夏153项重点工程全部如期完成,电网跨区、跨省送电能力分别同比增加264万千瓦、951万千瓦。其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套电网侧构网型静止无功发生器(SVG)设备在四川成都正式投入运行。该设备可提升德阳—宝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丰期送电能力100万千瓦以上,有效缓解成都电网负荷中心供电压力,大幅提升成都电网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能力,对超大型城市和弱电网地区的电力保供具有示范意义。
6月以来,先是南方多地发生汛情,后是华北、黄淮、长三角地区经历了连续高温模式,同时暴雨带来的洪水持续超过警戒线。来自气象部门的信息显示,今年的台风登陆偏早,5次强对流过程影响我国,南方区域性暴雨过程频繁,致灾性强。
据水利部6月28日统计,入汛以来,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福建、黑龙江、新疆等21个省份共有53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7月初,广西、湖南、江西、浙江、黑龙江等13个省份仍有60条河流维持超警,洞庭湖湖区、鄱阳湖湖区、太湖周边河网区有28站水位超警。
同时,首发高温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华北 黄淮江淮干旱阶段性发展。河南省应急管理厅介绍,截至6月12日,河南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323万亩。
针对频发重发的高温、暴雨和台风等极端天气,电力行业从做好燃料供应、保证电源应发尽发、提升资源互济水平、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全力保证迎峰度夏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抢险救灾的电力供应。
协同应对资源,
管理各方预期
电力迎峰度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加强预期管理、丰富应对资源。
“资源库”作用的发挥重在协同。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支持不可或缺。迎峰度夏期间,多地政府出台优化调整工商业等用户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引导用户合理调整用电负荷,从而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对一般工商业电价的汇总显示,目前最大峰谷价差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广东省、海南省和江苏省,最大峰谷价差分别达到1.2688元/千瓦时、1.2160元/千瓦时和1.1447元/千瓦时。
7月1日,国网浙江电力、国网安徽电力正式开启2024年迎峰度夏电力置换互济。首日,在两省用电高峰时段,分别受入对方省份100万千瓦电力,总置换电量达300万千瓦时,以长三角区域合作形式提升两省电力保供能力,有效应对夏季用电高峰。
在电力供需平衡方面,市场机制可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其中,虚拟电厂等可调节多元负荷助力“削峰填谷”,有望在迎峰度夏过程中发挥作用。目前,多个省市已经启动了虚拟电厂的试点项目。6月初,山东电力交易中心对8家虚拟电厂注册信息进行公示;6月上旬公布的《深圳市支持虚拟电厂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规定加大对虚拟电厂相关产业的补贴力度,这标志着虚拟电厂逐步转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
用户增强节约用电意识,合理安排用电需求,能够降低迎峰度夏的难度和成本。2023年6月,江苏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政府部门印发的降温负荷节约用电专项文件——《关于开展迎峰度夏降温负荷节约用电助力电力保供专项行动的通知》。今年5月底,江苏对分类分级设置空调温度作出具体、明确要求,各地落实情况和成效将纳入能耗双控评价考核体系。
据统计,“降温负荷”在夏季尖峰的组成中占比能达到40%~50%,此项举措对于实现“电力资源节约利用最大化、生产生活影响最小化”无疑具有引导作用。
与节约用电、低碳用电相关的碳普惠,因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样具有广阔前景。今年3月11日,《上海市碳普惠减排场景方法学。居民低碳用电(SHCER02010022024Ⅱ)》经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备案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透露,上海目前正在开发的碳普惠减排场景和项目有6个,涉及轨道交通、地面公交、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纯电动乘用车、居民低碳用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领域。
7月以来,长三角地区出现超过3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加强需求响应,调动可调节负荷资源就成为保供的有效举措。国家电网经营区域有24个省份出台了需求响应政策。
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要求,到2025年各省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其中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省份达到5%或以上。
对于下一步如何创新商业模式,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研究员姚力对媒体表示,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完善需求响应补贴资金疏导机制,建立健全需求响应资金长效渠道;扩大参与需求响应的用户类型和规模,鼓励新型储能、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等主体参与需求响应;促进需求响应与电力市场有序衔接、高效协同,提高需求响应的市场化程度;探索创新需求响应商业模式,培育负荷聚合商和虚拟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