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7期

【封面策划】西部向“新”

发布时间:2024-07-15 作者: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本刊记者 张越月 

    

  西部十二省区市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七成,聚集了全国27.1%的人口。在过去25年里,西部地区依托能源禀赋,规划并建设了包括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金沙江上游在内的多个能源基地以及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跨区域能源输送工程。源源不断的电力,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满足了东部地区的用电需求,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互补和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明确了“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八场聚焦区域发展战略的座谈会。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西部地区将迎接一系列新的变化。 

  ——定位向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既要一如既往地关注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机遇向新。在我国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的进程中,西部与东中部地区的区域协调、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得到加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入推进,西部地区正在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桥梁,其区位优势将更加显著,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 

  ——挑战向新。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同时激发各地区的内生动力,如何乘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些问题也将考验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智慧。 

  本期封面策划,我们将从能源电力的角度切入,结合专家观点以及西部省区市在推动能源转型、助力绿色产业发展方面的实践,探讨西部地区如何找准新定位、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 

    

    

  锚定绿色发展,大开发促进大保护 

  6月23日,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陕西新能源神府基地百万光伏项目整体并网发电。作为我国首批以“沙戈荒”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这个项目的年均发电量将达到19.79亿千瓦时,可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3.33万吨。 

  项目所在的陕西省神木市大保当镇也是陕北亿吨级煤炭基地“榆神矿区”的重点开发区域。2019年,当时陕西省内最大的煤矿西湾露天煤矿在此投产,井田面积达76.56平方千米,年产能为1300万吨。 

  在启动大型煤炭项目的同时,当地也结合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煤制油、煤制甲醇和煤制烯烃项目。2022年9月,位于大保当镇榆神工业区的国能榆林化工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建成投产,该项目是世界首套煤制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可在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3倍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65%。 

  持续推进煤炭生产,形成煤化工升级示范,发展清洁能源项目……大保当镇在过去五年的变化,正是我国西部能源富集地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优化能源供需结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西部地区结合本地资源,加快建设各类能源基地,清洁能源的发展尤为值得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主任陶冶以四川和重庆为例表示,依托水资源优势,川渝水电装机规模合计已突破1亿千瓦,即便资源优势相对不明显的风、光、生物质能,装机容量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速。 

  不仅在川渝地区,根据国家能源局6月底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的新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超过4亿千瓦,占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40%左右;水电方面,已建成装机规模为2.7亿千瓦左右的水电项目。 

  在增加绿色能源供给的同时,生态保护也是西部省区市在推动能源转型中关注的重点。过去几年中,“大保护”被置于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的首要位置。能源电力行业也尝试将生态保护融入绿色能源生产中。 

  在四川,即将在今年年底前投运的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可将输电量提升至500千伏输电线路的4~5倍。更“宽”的电力输送通道,将在支撑更多川西绿电外送的同时,减少电力设施对当地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在青海,随着青藏联网工程、玉树联网工程、果洛联网工程相继建成投运,大电网逐步延伸到三江源地区。拔地而起的输电杆塔成为当地大型鸟类栖息筑巢的首选,但它们庞大的身体和不慎的筑巢行为极易引发电击,造成自身和电网“两败俱伤”。为解决这个问题,从2016年开始,国网青海电力在三江源地区的杆塔安全位置搭建由藤条编织、棕垫铺底的圆形碗状人工鸟窝。“生命鸟巢”帮助当地保护了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也守护了高原地区的生态安全。 

  “靠天吃饭”是光伏和风能的特点之一。随着水能和新能源在西部地区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如何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备受关注。国网四川经研院专责、国网能源电力规划实验室西南分中心研究员罗皓认为,“不确定性电源”占比高是西部地区新能源资源的主要特点,这个特点对电力系统提出长期、短期以及超短期的调节需求。随着新能源不断开发,西部的电力保供与消纳形势会更加复杂。 

  为了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国家能源局近年在西部地区推动建设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以整合不同类型的能源资源,确保能源供应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以澜沧江流域一体化基地为例,该基地的总装机规模超过550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超过33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200万千瓦。 

  除了能源供给端加强互补,电网企业也借助技术手段和交易模式,加大跨区跨省的余缺互济,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西北地区,国网西北分部推行“能量换容量”交易机制,发挥省间资源互补优势,实现送、受端省份电力保供共赢。 2023年,西北电网新能源跨省跨区交易电量达970亿千瓦时,占西北新能源年发电量的近三分之一;西南电网在过去五年中先后有雅湖直流、建苏直流、金塘直流三条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建成,电力跨区外送能力提升至5420万千瓦,增长1.8倍,累计外送电量超6000亿千瓦时。 

    

  打造增长极,大开发更具高质量 

  6月26日,重庆市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前5个月的经济运行数据,工业领域的两个增长点值得关注: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高于全国平均值3.1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6.8%,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度最大。从重点产品看,重庆汽车产业产量同比增长15.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0.6万辆,同比增长144.1%。 

  工业,既是重庆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链集群的重点领域,也是西部地区落实产业西移政策、开辟未来产业的赛道之一。 

  2022年5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东部制造业转移和承接的重点产业和模式路径,并提出“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对于西部地区,《意见》提出要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绿色食品基地,以及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据统计,西部地区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增加值从2019年的5.8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8.1万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黎烈军曾表示,产业转移不是什么都承接,不是捡到篮子里面就是菜。我们鼓励支持地方立足于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自己的强链、补链、延链。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新型电力系统相关产业是符合本地资源禀赋且具备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的预测,到2030年和2035年,西北地区新增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4.7亿、8.6亿千瓦。新型电力系统的产业链不仅包括发输配用产业链条,还包括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链条,产业链结构复杂,可以促进新能源消纳,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并提升区域发展的综合水平。 

  四川宜宾,这座以白酒产业闻名的城市就在近几年借助长江主航道的地理优势、丰富的锂矿资源和水电资源,构建了从动力电池原材料、电池电芯到回收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成为备受瞩目的“动力电池之都”。6月28日,宜宾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该工程投运后,宜宾电网的供电能力将至少提升110万千瓦,不仅将给本地动力电池产业园提供更稳定的电力保障,也将为本地经济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大数据中心等新兴用能产业也属于适合西部地区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西部丰富的绿色电力可以为算力中心提供了清洁、稳定且成本较低的能源;另一方面,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地价相对较低,有助于降低算力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2022年2月,我国正式启动“东数西算”工程,2年后,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位于西部地区的算力枢纽已初具规模。以枢纽节点之一的甘肃庆阳为例,这里已经承接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算力需求,正在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为满足庆阳算力中心对电力的需求,国网甘肃电力计划在“东数西算”产业园区建设1个750千伏、3个330千伏和22个110千伏公网及专用变电站,为园区实现源网荷储多能互补提供支撑。 

  随着我国推进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国际绿色供应链要求趋严,更多产业布局将向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集聚,如何协调产业转移与能源电力布局,是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秋莉建议,应加快新能源发电特性与典型用能产业负荷特性研究,并推动西部新能源资源富集区与氢能、大数据中心、传统高耗能产业等的融合发展,在提升“西电东送”能力的基础上,推动产业西移与“西电西用”,进而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引入微电网等方面的技术,也有助于提高西部绿色能源的使用效率。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孟垚以数据中心举例指出,数据中心具备能耗总量大、单位电耗强度高、散热总量大、供能可靠性要求高等特性,可以借助工业绿色微电网,实现“信息流—电力流—热力流”的协同优化。 

    

  借助新通道,大开发联通大开放 

  绿色产业被认为是助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然而,引入产业仅是发展的第一步,将产业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才是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西部省份借助陆路和海路通道,为更多本地产业寻找“走出去”的路径,开拓出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正如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问题专家张蕴岭所指出的,西部地区通过扭转先天区位劣势,汇聚全球要素资源,直接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产业格局。 

  向东向南,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产品正在被送往东南亚等地。 

  6月27日,陆海新通道(重庆江津—老挝万象—泰国曼谷—马来西亚)跨境铁路班列双向首发仪式在重庆江津小南垭站、马来西亚双溪威站同时举行。借助这条通道,来自重庆中新(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的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仅需9天左右即可到达马来西亚。 

  这条通道的建设缘起要追溯到2019年。当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提出,要结合腹地经济条件、区位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物流枢纽布局,推动物流设施整合,提高信息化水平,打造现代化物流枢纽体系,推进通道物流规模化组织、区域化集散、专业化服务和网络化运行。 

  此后,重庆、成都分别经贵阳、怀化、百色至北部湾港(钦州港、北海港、防城港)的三条铁路运输线路,实现了集装箱班列每日开行,并与中欧班列衔接。新通道通过优化物流组织模式和提升运输能力,加快了新能源产品的流通速度,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带动下,沿线省市形成了更多的绿色产业集群,特别是地处物流枢纽的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以重庆为例,在过去几年中,两江新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发展了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吸引了比亚迪、长安汽车等企业入驻。 

  向西向北,经由中欧班列,以光伏组件为主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往中亚和欧洲。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统计,2016~2023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0余列增加到超1.7万列,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39.5%。 

  开行班列不断增加,为西部地区新能源产品提供了一条稳定且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也推动了中欧班列沿线地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从中欧班列(西安)的始发站——西安国际港站出发南行25分钟,就能到达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这片总面积达129平方千米的区域汇聚了新能源、生物医疗等产业集群。近年来,生态区与西安交通大学等研究单位积极合作,推动新能源技术研发,园区新能源产业得以加速发展。 

  今年年初,西安浐灞生态区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完成合并,形成全新的“浐灞国际港”,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绿色制造将借助中欧班列这条重要通道,进入中亚、欧洲等市场。 

  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西部地区的绿色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新能源汽车到光伏组件,从风能设备到高端装备制造,西部地区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多元化、高效率的产业体系,不仅将支撑西部经济的发展,也将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