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策划】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文/本刊记者 程洪瑾 冯睿哲
8月1日,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与《能源评论》杂志联合主办了“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论坛,邀请来自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相关专家,聚焦新形势下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主要任务,共同探讨如何发挥国资央企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问:如何加强前瞻战略部署,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来培育和壮大科技领军企业?
赵晶: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单打独斗,需要产业链融通合作。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包括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合作、领军企业与协作企业间合作、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合作。 二是产、学、研网络合作。三是国内国际合作。
此外,创新需要双轮驱动,只有技术创新没有管理创新,无法解决创新背后的权、责、利配置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企业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等方面创新。
最后,需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补齐企业创新的社会短板,营造全社会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蒋迎伟:以全国重点国家实验室为核心,打造涵盖攻关团队、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示范工程、成果转化平台的创新链条,集中力量攻克行业内关键技术难题,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探索多层级技术创新组织模式,推动各级实验室之间的资源共享、人员交流,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合力,聚集资源建设创新生态。还要规划出一批国内领先甚至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吸引国际上顶尖的科研人才和科研团队到国内来开展研究,进行重大创新。
丁明磊: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前沿技术投入,在未来产业赛道上进行全方位布局。主动设计极富挑战性的场景,引导产业界进行长期性、独创性攻关。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鼓励和支持数据、人才的合理流动。坚持锻长板补短板,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前瞻性新领域新赛道作战应双线并进。
以科技领军企业连接前端研发到后端产业化的全过程,在重大战略任务的论证和实施中,保证企业家尤其是战略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创新考核机制,通过工资总额和股权激励进一步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在新经济条件下,要引领“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等“新物种企业”有组织、有目标地进行科研创新,通过研发众包、物联网+
平台内部协同等方式,促进业务协作、资源共享、系统集成。
问: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资央企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尹西明:创新应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敢于破界。举例来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把火箭从原来的不可回收变为可回收,使每次的发射成本大大缩减,这就是运用第一性原理的成果。德国的巴斯夫股份公司(BASF)作为能源化工巨头,借力数智化突破2B模式限制,推出巴斯夫牛仔裤品牌,打通C端,这就反映了破界思维。
此外,企业只有敢于担当,才能培育新质生产力。能源、钢铁、材料产业等属于优势主导产业,如果开放场景,允许新技术进入,就能进一步发展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企业家能否比竞争对手和友商先看见这个场景,决定了这家企业在下一个技术浪潮或者技术传播周期里面能否居于主导地位。
许海清:要持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强化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近年来,在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大电网控制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国家电网始终坚持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履行好“一地一链”责任,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家电网深刻认识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链条增强创新能力,全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全方面建强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
蒋迎伟:第一,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规划,加强技术创新布局和路线图规划,整体推进科技创新。第二,精准定位关键技术问题,超前部署颠覆性技术,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第三,加强技术装备的成熟度评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第四,从设计、制造、建设、调试、运维等多个维度不断提升成套设备全面自主可控能力,推动整体科技水平提升和产业升级。第五,科技领军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学科体系,主动对接创新链上下游研究力量,发挥自身差异化优势,加快形成可分可合的科研攻关模式,强化全链条协同创新。
鲁强:企业应坚持问题导向,以科学的方法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形成及时精准发现问题、务求实效解决问题的工作闭环。以“三步法”——政策梳理、问卷调研和交叉分析指导调查研究,全面梳理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结合分层次的问卷调研和量化分析,形成问题清单,验证政策落实效果。从创新体系、规划计划和过程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提升整体科技创新效能。充分利用调研成果,强化部门协调,注重基层反馈,补齐政策制度体系的短板,打通政策落实与见效之间的卡点、堵点。
问: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做重大科技攻关创新的时候,应如何建设高水平、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
丁杰:南瑞集团持续健全人才激励和培育机制,加快提升核心岗位、骨干人才薪酬竞争力,不断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拓宽发展空间。一是依托上市公司国电南瑞在2018年和2021年实施两期限制性股票激励,其中首批990人获得股权激励,第二批1300人获得股权激励;二是实施人才“卓越计划”,对于优秀的新员工,还根据其能力重点制定“五年培养计划”,员工一入职就能感受到南瑞集团对科研的高度重视。南瑞集团通过优化考核激励标准,营造灵活开放的人才环境,不拘一格科学用人,助力搭建和完善重大科创平台,支撑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李杨: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交叉融合非常关键。以前,煤炭领域研究人员多是采矿专业出身,现在前沿、顶尖的研究人员反而是跨学科或者多学科融合的,比如力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交叉成为科研新的范式。我们招聘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个问题,不能把研究范围限制在一个领域。而且我们还需要多学科融合的管理型人才,在企业内创造开放开源的环境。
王晓龙:与颠覆性技术相关的研发项目最好是交给青年人。青年人比较有想法,容易碰撞出火花。企业的科研人才培养有别于高校,必须接触大工程、生产制造,有质量和成本控制的理念。我们要求新入职的博士要考咨询工程师,必须有投入产出的概念,不然无法建立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逻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吸纳海外高水平人才时如何提高竞争力,需要向高校和科研院所汲取经验。
邓元慧:在成果转化阶段,我们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精通技术又要了解市场,能够把科技的语言转化为市场的语言。现在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可以借鉴国外的模式,开展企业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在建设人才梯队时,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有好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人才队伍才能稳定、有序流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和要求应细化到每个岗位,科研人员的产出情况和绩效要契合该岗位的设置。企业应该以这个导向来构建人才评价体系,评价之后进行立体化、多维度、长期性的激励。除了物质的激励,还要有精神上的激励和相关保障,比如对青年科技人才赡养老人、育儿、就医等方面的保障都要跟上。站在员工切身需求角度上构建激励和保障机制,才能更好凝聚人才。科技创新有失败的概率,
应建立更宽松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科协和其他相关的全国性学会,搭建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的平台,也可以通过它们开展柔性引才和人才托举工作,更有效地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