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8期

【封面策划】能源科技图强

发布时间:2024-08-23 作者: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记者 王伟 特约撰稿人 尹西明 

  策划人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大国竞争、场景驱动、数实融合、范式跃迁、组织升级等新特征。在部分领域已经“领跑”的能源行业仍然面临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强、一些高端产业链安全韧性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拔尖创新人才紧缺的问题。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部署。 

  未来10年,将是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变革实现群体性突破的10年。如今,能源行业发展进入科技创新“无人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体也在优化调整。 

  能源央企作为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将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身份,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好“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 

  在日前举行的“新时代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第一届)暨央企智库沙龙48期”上,各方专家就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话题深入研讨。 

  在专家们看来,交叉融合、跨界破圈、双轮驱动(技术+管理)、场景思维都是能源央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词。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内驱力,促其迎难而上、敢为天下先。而产业创新的关键在于掌握规律,设计好风险与收益平衡的激励约束机制。 

  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应强调系统设计和协同推进,聚焦“基础+前沿”技术,用场景思维聚合资源打造新型创新联合体,实现整体效能的提升。 

  社会层面,需要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这需要打开自由探索的空间,提升风险承受力、失败容忍度。能源央企与各方携手的孜孜探索,将助力我国能源行业解锁行业发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跨越“中等科技能力陷阱”。 

  能源科技创新对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7月25日举行的国家能源局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快构建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型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方向:聚焦基础+前沿, 打造“一地一链” 

  科技创新已纳入国资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专项考核评价。 

  国务院国资委7月24日发布了2023年度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上榜能源企业包括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公司。 

  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在日前举办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表示,要加快建立完善精准、差异化、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考核体系,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科技创新正在被能源央企摆在“头号工程”的位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十四五”第一批6个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中,5个由能源央企牵头,今年1月公布的2023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完成单位也多为能源央企。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企业对市场敏感、配置资源能力强大,组织交叉学科领域研究能力强,最能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不同规模和体制类型的企业都有创新的动力和各自的优势,关键是如何通过机制设计为其去除后顾之忧,让企业了解国家有政策、创新有保障,进而主动加大研发力度,并致力于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中央企业正在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作用。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两年破万亿。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2023年我国位居全球第12位,较2012年跃升2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中央企业应强化使命,作为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供给者和组织带动者,其重点任务至少包括智能母工厂建设、战略性技术的需求和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打造产业链链长(科技和产业总体推进体系)。 

  对于如何打造原始创新技术策源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袁东明认为,作为原始创新的组织者,国有企业应该提供更多“从0到1”的技术。 

  在能源领域,中国电力科学院副院长蒋迎伟认为,未来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超大规模、超复杂体系、超大工程,系统创新、体系建设、系统可靠性研究都是重要方向,都是需要攻克的难点。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围绕五大路线攻关前沿技术,其中,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布局17项重点任务;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方面,布局12项关键技术攻关;安全高效核能技术方面,布局11项重点任务;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方面,布局37项关键技术攻关;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方面,布局16项重点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一定是创新引领,而不是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小修小补会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转换失败的风险,只有走以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路径为主的路径,靠创新能力实现能级跃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日前撰文称,我国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仍然偏低,仅为9%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为35%以上。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认为,要实现技术升级,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大批有能力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一大批有能力把基础研究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企业或机构、一个开放的金融系统。 

  面对能源技术“无人区”,能源央企迎难而上。国家电网公司正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方面同时发力:在基础研究领域,推进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运作;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围绕高端输变电、配用电、智能运检和电力调度等4大支链,组织实施强链补链重大项目。 

    

  机制:注重协同联合,迈向场景思维 

  创新不是把过去抛弃,而是跃迁和升维,需统筹考虑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如何一体化布局。 

  国有企业在创新领域的突出优势在于人才、场景和平台。能源央企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和国家“经济部队”,如何发挥平台作用,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中小企业形成合力携手创新? 

  专家们的共识是,任何一项创新都需要技术和管理双轮驱动。内部整合资源,外部协同联合,学科交叉融合,才能提升整体创新效能。 

  7月6日,国家电网公司举行科技工作会议,宣布以南瑞集团为试点,深化战新产业和科技企业改革创新,同时发布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12项重点举措,更好履行“一地一链”责任,当好能源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主力军。 

  中国石化目前形成了以26个国家级研发机构、8家直属研究院、2家海外研发中心为主体的研发平台,聚焦能源化工领域开展差异化技术攻关。 

  产业层面,依托开放场景,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的新型联合体更为值得关注。 

  7月30日成立的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共同牵头组建,成员单位包括33家中央企业和104家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团组织。该创新联合体已布局57项重点攻关任务,在能源、通信、航天等行业开展攻关。 

  2023年12月29日,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筹)举行揭牌仪式,第一批未来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发布。 

  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公开呼吁,要格外重视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体系化的顶层设计,打造产业上下游贯通、多主体深度耦合的高能级创新联合组织。 

  7月2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了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与能源相关的前沿科学问题包括:以电-氢-碳耦合方式协同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煤电绿色转型、实现氨氢融合燃料零碳大功率内燃机高效燃烧与近零排放控制。这充分表明了场景驱动、开放合作的重要性。 

  数智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范式就是场景驱动创新,既是将现有技术、数据和产品应用于特定领域或场景,实现价值倍增的过程,也是基于未来趋势与未来场景,凝练科学问题,牵引突破技术瓶颈,培育创新型人才,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流程乃至开辟新市场、新领域的过程。 

  这需要科技创新从线性思维迈向场景思维,从科技驱动迈向“科技+场景”双轮驱动,以产业发展的未来场景牵引,打造高质量高效率技术创新和高效益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循环”。 

  三峡集团的经验是,通过开放“风光电一体化”场景和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促进绿色化转型,把很多中小企业凝聚起来,培育新兴颠覆性技术。 

  场景驱动的京东方公司通过实施“屏之物联”战略,实现了向物联网创新领军者的跃迁,从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为战新产业龙头,并于2021年实现了“再造一个京东方”的跨越——营业收入比2019年增加超1000亿元(2019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历时27年)。 

    

  根本:激发人才活力,补齐文化短板 

  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集聚、激励评价、交流引进作出具体部署,“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成为重要方向。 

  英国《经济学人》6月刊发表《中国已成为科学超级大国》文章称,中国科学家在两项衡量高质量科学的指标方面取得了优势,而且中国在顶尖研究领域的增长没有放缓的迹象。 

  数据分析公司科睿唯安的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的高影响力论文数量是中国的20倍,2013年美国发表的顶级论文数量约为中国的4倍,而2022年以后论文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了美国和整个欧盟。 

  让科技领军人才或者科研团队灵魂人物不断涌现的障碍有哪些?一项针对科技政策在中央企业落地的调研显示,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科研管理方面,科研项目过程管控环节多,程序复杂;经费使用刚性;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管理制度存在落地难、申请门槛高等现象。二是科研组织方面,科研行政化程度较高,科研专家的资源调配和科研决策权不足,事务性工作影响真正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三是薪酬激励方面,未全面实施分类差异化考核评价,与同行业企业、同领域科研院所相比,薪酬水平竞争力不足,中长期激励需达到的考核要求不合理,成果收益分配制度不够完善。 

  激发人才活力,涉及个人、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 

  从个人层面,企业的科研人才培养有别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必须要接触大工程,到生产一线的创新场景中接触质量控制和成本环节,还要了解工程和投资可行性,不然就无法建立起从技术、产品到商品的逻辑体系。有专家建议,企业培养科研领军人才的路径,一定要从本领域本学科最困难的地方入手,从一线起步。 

  从企业层面,打造有战斗力、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梯队设计和学科交叉融合很重要。 

  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信息情报部(能源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李杨认为,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专家,还需要多学科融合多元人才,交叉融合、开放开源和群治发展是组建团队的关键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评估研究所副研究员邓元慧建议借鉴国外模式,开展企业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着重遴选那些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懂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梯队建设和配置方面,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科研开发部主任王晓龙介绍,华能集团今年年初公布了第一批人才梯队名单:战略科学家(轮空)、领军人才(10名)、青年拔尖人才(30名),青年人才(50名),并配置了相匹配的人财物资源政策和研究项目,比如科技重大示范给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负责关键技术,青年人才分工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种子项目。 

  从社会层面,创新的氛围很重要,要形成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环境,给予他们更宽松的环境,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南瑞集团研究院资深专家丁杰介绍,该单位开始选人时就重视人才价值,对优秀的新员工,会根据其能力重点制订五年培养计划持续跟踪,院士也会通过科技大讲堂、手把手教学,进行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 

  专家表示,文化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企业家精神意味着拥抱不确定性,科学家精神意味着敢为天下先,需要营造一种全社会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补齐创新文化的社会短板,鼓励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