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低碳转型】湖州:降碳增绿 一“码”当先
文/特约记者 周天宇 王忠秋 杨晨
浙江湖州,这座位于太湖之畔的城市,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也在2023年年底入选了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7月2日,湖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湖州)实施方案》,提出立足湖州能源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按照为全国资源禀赋条件一般、产业结构需加快转型的城市探索碳达峰“湖州模式”的试点思路。
近年来,湖州对生产、生活和建筑等重点领域的绿色转型思路进行探索。2021年,通过国网新能源云平台,该市整合了经信、电力、统计、发改等部门的数据资源,打通了从“碳排放”到“能源消耗”再到“电力使用”的数据链条,打造了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不仅为湖州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也催生出“碳监测”“碳效码”“碳普惠”等创新应用。
过去两年,“碳效码”等应用不仅为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了精准的减碳管理服务,也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转型的热情。这些宝贵的应用经验,不仅将持续推动湖州的降碳进程,也能为更多资源禀赋类似的城市提供参考。
“碳效码”助力产业减碳
7月22日,湖州市公布202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结果显示,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69.5亿元,同比增长6.5%。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48.8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
湖州的工业历史悠久,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这座城市在近年积极实施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以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23年,湖州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08亿元,跨过7000亿元关口。
工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何推进工业领域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关乎湖州减碳的目标能否实现。
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过程中,湖州探索了多种方式。2021年,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牵头研发了“碳效码”,通过整合电力、统计、经信等部门信息,集成企业生产经营用电、用气、用煤、用油等数据,将企业划分为5个碳效等级,帮助政府部门掌握并管理区域内规模以上企业碳效水平,同时将其作为金融支持的依据;企业可以借此了解自身用能情况,结合供电公司碳效工程师诊断建议开展转型升级。
新材料是湖州深耕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浙江富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钢集团公司”)的主业之一。这家集钢铁冶炼、压延加工、构件制造为一体的企业用能大,碳排放量偏高。近年,这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以降低碳排放,但限于钢铁生产特性,企业碳效码始终是5级(碳排放量最高的等级)。
为了解决碳排放“居高不下”的问题,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派出碳效工程师,对这家企业的风机、泵机、压缩机、锅炉等用能设备进行详细计算分析,并提出了14项节能优化建议。按照建议,富钢集团公司引入石墨烯电机、改造加热炉,余热回收节能降碳技改项目,减少能源消耗,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单位增加值水平。目前,企业的碳效等级已提升至4级。
富钢集团公司借助“碳效码”实现降碳的经验,只是湖州治理工业碳效的一个缩影。根据湖州市发展改革委的统计,截至目前,碳效码已累计为450家企业提供节能服务;同时,碳效评价也激发了更多企业自觉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的动力。
“提效能”推动建筑降碳
2023年年底,被称为“负碳变电站”的湖州安吉城北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根据测算,与传统的110千伏变电站相比,这座变电站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碳排放57.35%。
从外表看,这个变电站橙黄色的钢制外墙、灰色的屋顶和大门与其他变电站并无二致。但该变电站的建筑蕴藏了多项减碳技术,其中,主体建筑材料是有碳封存属性的二氧化碳矿化混凝土。与传统预拌混凝土工艺相比,这种工艺可将二氧化碳永久封存,并减少水泥用量30%以上,相当于减少30%~40%的二氧化碳排放。配电装置楼三面外墙和变电站部分围墙采用了光伏一体化墙板,辅房采用光伏屋面。这些光伏板与站内储能电池相结合,形成了交直流微网系统。
除了在技术上“做加法”,变电站的很多设计思路和设备也充分使用了“做减法”的理念:屋顶采用轻钢屋面,并通过优化轴网、柱网尺寸和钢梁柱型号,节省钢材用量53.2吨;GIS与主变压器连接方式由电缆改架空,合理降低建筑高度27%;用高压动态无功补偿发生器替代电容器并采用室外布置,降低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减少混凝土用量180立方米。
变压器是变电站运行阶段的主要碳排放来源,其碳排放量约占变电站运行阶段碳排放量的90%以上。为减少变压器运行碳排放,城北变电站选用了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经测算,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传统变压器减少约90%。在变电站投运后,国网湖州供电公司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发碳排放监测平台,并构建“核算+实测”减碳效力验证模型,动态优化减碳策略,并闭环形成减碳措施的后评估机制。
城北变电站对降碳技术和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可以被视作湖州建筑减碳的一个缩影。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1/3。针对建筑降碳,湖州在2023年推出公共建筑领域“碳效码”。
与工业“碳效码”类似,公共建筑“碳效码”依托住建、电力、燃气、发改、金融等部门信息,集成278座公共建筑电力、燃气、绿电等能源数据,相关部门依据碳效等级开展系列考核与监管工作。据湖州市发展改革委的测算,若“十四五”期间全市推行“碳效码”,公共建筑可节省电量约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量约14.8万吨。
根据湖州市发展改革委的规划,该市将围绕建筑碳效拓展多元应用,以“碳效码”和“碳效”分级评价机制为基础,探索“逐年限额管理+5年碳配额交易”交易模式,并针对不同碳效等级的公共建筑,设计和推行差别化或阶梯电价。
“碳达人”带动生活减碳
“打造绿色低碳城市实践样板区”是《国家碳达峰试点(湖州)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之一。为了让更多人亲身感受并参与“双碳”目标的落实,湖州基于新能源云数字经济平台,在2022年7月打造了一个涵盖减碳行为、权益兑换、碳汇交易、绿色基金等功能的应用。
在支付宝中搜索“碳达人·惠湖州”小程序,用户就能进入“碳达人”应用。首先看到的是页面最上方的“碳积分”和“累计减碳量”。这两项数据和居民的日常行为密切相关,借助数字技术,应用可以把居民屋顶光伏、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绿色出行等有效低碳行为开发为减排场景,运用现代化计量手段生成核证碳减排量。
在小程序页面的下方,可以看到“领积分、兑福利、做公益、赚现金”四个选项。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绿色行为或者参与绿色公益活动获得碳积分,然后在积分商城兑换所需的实物、电子券等。用户还可以将绿色行动获得的碳减排量在应用上出售,获得实际收益。
“碳达人”应用在不同季节还会推出不同类型的低碳限时活动,如在7月下旬,打开小程序不久,用户就会收到一个互动弹窗,内容是“‘谁杀死了白鹭’沉浸式剧本杀”,参与这项活动的用户,不仅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碳积分,还可以了解更多迎峰度夏期间节约用电的知识。
目前,该平台已注册用户超过4万人,汇聚各类绿色生活行为数据超过2000万条,累计产生的碳积分超过250万分,核证的减排量交易规模达到4285吨。
在“碳达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湖州市政府也加快建设碳普惠标准体系。2022年6月,湖州市发布了全国首个绿色生活领域地方标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生活评价通则》,针对绿色生活,建立了由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共同构成的绿色生活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定量指标包括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绿色素养等五方面;定性指标则通过“7+N”形式,涵盖节约型机关创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限塑行动、绿色社区创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创建、绿色农贸市场创建、绿色快递服务、绿色产品认证行动、碳普惠行动十个方面,为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提供有效指引。标准的建立,除了培养公众内在节能降碳动力,也将为碳普惠行动的开展提供支持。
随着“碳达人”应用的深入推广和绿色生活标准的逐步完善,湖州正逐步成为绿色低碳生活的典范。更多市民的参与和更多创新举措的实施,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