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9期

【封面策划】强市场 创未来

发布时间:2024-09-25 作者: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本刊记者 张越月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开放、公平、透明的市场,既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也是应对复杂局势的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电力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则是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环。自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建设稳步推进,省(区、市)电力交易中心、售电公司、电力用户、储能企业等新兴机构和主体迅速发展,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开始显现。 

  在全球化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电源结构的调整、极端气候的频发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都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调节能力,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以应对上述挑战。 

  要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打出更强有力的组合拳,需要关注基础规则、数智支撑和市场功能。 

  首先,基础规则要强。完善规则体系,让规则符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需求,并推动规则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中发挥作用。 

  其次,数智支撑要强。利用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技术,统筹优化电力市场交易策略,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智能水平。 

  最后,市场功能要强。发挥电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发现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能源资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优化配置。 

  本期封面策划,我们将围绕“如何进一步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这一主题,结合专家观点和实践案例,探讨如何持续健全规则、引入技术、优化机制,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谋划更好的未来。 

    

  强化基础规则 

  今年以来,一系列与电力市场建设相关的政策密集出台。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当属5月印发、7月正式实施的《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 

  作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基础规则体系的“1”,《规则》对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了定义,对电力辅助服务交易、容量交易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韩文科认为,《规则》明确了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凸显市场化的关键特征,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加速建设提供了支撑。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规则》时表示,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已经从2016年的不到17%上升到2023年的61.4%,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规则不统一、地方保护、省间壁垒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需求。 

  电规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市场研究一处研究员武赓认为,近年来新能源发展迅速,新能源基地的电能需要依托跨省跨区市场进行消纳。目前,我国跨省跨区送电的基本框架是以国家优先计划托底、省间中长期交易为压舱石、省间现货交易调余缺。大型新能源基地消纳需要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以进一步推动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 

  在基础规则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需加强风险防控,管理和降低市场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规则》明确,电力监管机构根据市场运作和系统安全需要,制定电力市场暂停、中止、恢复等干预规则,电力市场运营机构按照“谁运营、谁防范,谁运营、谁监控”的原则,履行市场监控和风险防控责任,对市场依规开展监测,以确保市场的平稳运行。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逐渐形成,市场参与者日益增多,除了传统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还包括了大量新型市场主体。这些主体的加入使得市场结构更加复杂,风险来源也更加多样化。因此在规则制定中,需要特别关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信息共享与披露、系统安全与应急响应等方面的风险。 

  在电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市场规则还需要不断完善、迭代,以便及时发现并修正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如市场壁垒、地方保护等,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强化数智支撑 

  630日,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以电网企业、电力交易机构数据为基础核发绿证,为提高核发质效、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提供了支撑。依托这个系统,绿证价格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并实现核发交易全周期数据真实可信,全过程可追溯。 

  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静表示,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具备较为完善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汇集绿证核发及各绿电绿证交易平台交易数据,将按月形成全国绿证核发交易监测月报,定期发布数据信息,确保全国绿证核发交易信息披露及时、准确,为绿证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能耗“双控”、碳市场等政策有效衔接创造了技术条件。 

  数字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手段,正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提供关键支撑。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便是其中一例,这个系统通过技术应用简化市场操作,让绿色电力的认证、统计和交易更为便捷、精准。 

  在优化电力市场运行的同时,技术也对市场参与者的决策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中能智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云认为,数字化技术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快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场数据总体庞杂、来源多元、结构多样,亟需人工智能大模型,处理“大”训练数据,从多时间、多视角,开展数据的多源融合、信息挖掘与价值提取;其次,市场体系庞大,出清规模将达数千节点,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可实现市场联合运行精准模拟、深层剖析;再次,多尺度、多节点电价动态预测模型复杂,亟待人工智能大模型,寻优“大”训练参数,保证较高电价预测精度。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副主任马莉建议,可加大数字化、先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在市场注册、交易运营、合同管理、交易结算、运营分析等业务中的应用,挖掘电力市场交易全业务、全环节、全流程的数据价值,探索市场运营数字化基础建设,支撑业态融合与创新,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周云建议,应用多类智能体优化生成交易策略,提升市场主体运营效率和收益水平,减少交易风险。如运用自适应智能混合模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多维属性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和特征筛选,可以精准预测多时间尺度电价;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应用群体智能模型,寻求不同策略—收益内在表现关系,进行多元、多时段交易决策,灵活应对复杂多变市场环境,合理平衡风险与收益,确定最佳运行策略。 

    

  强化市场功能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29日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全国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交易主体数量,由2016年的4.2万家增长至2023年的74.3万家。在数量增多的同时,参与交易的主体类型也逐步多元化——煤电、气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序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交易主体扩大到虚拟电厂、独立储能等新型主体。 

  吸引多元化主体参与市场,正是电力市场发挥市场功能的表现之一。随着能源消费革命的推进和电气化率的提升,位于需求侧的资源将成倍增长,新型市场主体和交易量也将会大幅增加。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院长康重庆以虚拟电厂举例指出,要适应新型市场主体和交易量增加,交易平台需要考虑优化或调整出清方式和算法,以满足虚拟电厂的规模化、常态化运营。 

  在电力市场的作用下,新型储能也开始参与市场,并逐渐发挥出调节功能。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在7月底举行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调度运用水平持续提高,新型储能调节作用不断增强。2024年上半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内的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达到390小时、等效充放电次数约93次,较2023年上半年分别提高约100%86%。在现货市场运行较为成熟的山东、甘肃等地区,新型储能调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电力市场的核心功能之一。同时,市场还应在降低系统整体成本、增强系统的灵活性以及推动电力行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目前阶段,电力市场的部分功能尚未发挥。马莉认为,由于各省级市场建设进度不一、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功能尚不完善,无法充分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 需求。 

  

  武赓认为,大型新能源基地需要考虑送受端市场、区域市场、跨省跨区市场等多个层次市场,不同层次市场中还要考虑各类交易品种和不同的交易周期,不同市场的出清时序、信息披露情况,以及限价机制、市场内的供需情况均会影响其交易策略制定。 

  要充分发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协调市场间的需求,为参与主体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电规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认证评估处副处长程晨璐认为,新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具有电能量价值和环境价值,未来电价机制设计应重点区分,分别从电能量和绿色效益角度进行补偿。其中,电能量价值注重促进新能源可靠替代,逐步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通过分时价格信号体现不同新能源真实系统价值;环境价值通过绿电绿证交易充分体现,通过激励和约束措施激发全社会购买绿电意愿。 

对于储能,她建议,可结合各类储能技术特性、功能定位等,加快构建多元化储能收益体系,特别是针对布局在关键电网节点、能发挥系统性全局性调节保安功能的电网侧储能,采取“区分类型、控制规模、适度支持、市场衔”方式,给予合理的容量电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