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10期

【悦读】重阳节的茱萸

发布时间:2024-10-25 作者:

   文/马俊江 插画/谢驭飞 

    

  中国的节日常常赋予事物以特殊意义,植物便是其中一类。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歌咏节日的同时,也歌咏植物,植物因而变得“有情有义”。重阳节的民俗植物是菊花和茱萸,诗歌名句是“采菊东篱下”和“遍插茱萸少一人”。菊花的“义”是长寿,茱萸则有着辟邪的寓意;菊花的“情”是淡然中享受生活,茱萸则代表着对亲友的思念。 

  现在的九月初九,虽然很少有人再像古人那样采菊花和茱萸、饮菊花酒,甚至佩戴茱萸囊或头插茱萸,但重阳节依然受到珍视,菊花与茱萸的“情义”也早已在文化中沉淀下来。变了的,反而是植物,比如,古时的菊花主要是黄花,现今的菊花已培育出许多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品种。 

  常见的茱萸,主要有三种:山茱萸、食茱萸和吴茱萸。山茱萸形似枸杞子,成熟时红彤彤的,煞是好看。《吴越春秋》有记:古人用山茱萸做成蜜饯果脯。两千年过去,这种茱萸果脯也还能吃得到。食茱萸调味可食,又因为其形似花椒,古人也只道它是花椒的一种,也称其为越椒。越,是食茱萸的产地。汉代郑玄注《礼记》,他写道,汉代朝廷规定,会稽进献茱萸。会稽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而吴茱萸和食茱萸一样,也是厨房香料,都有药用价值,但两者的形状不大一样,食茱萸是小小的一颗,吴茱萸则多瓣。吴茱萸的吴,是古时吴越的吴,基本在今天的江苏。 

  那么,王维插的茱萸究竟是哪一种呢?有人说,山茱萸不香,可以排除它。古人以香料祭神,其香不是今人的檀香沉香,应是调味的香料,所以,屈原《九歌》里献给神的是“桂酒椒浆”—桂是桂皮,椒是花椒。《礼记》里讲祭神的三牲,是用茱萸调味的牛羊猪肉。厨房里的香料能敬神,也是今人想不到的事吧。山茱萸无香,虽然好看,但估计王维插的不会是它。 

  食茱萸树和花椒树一样,有刺,于是,人们说有刺怎么能戴头上?故认为王维的茱萸应该是吴茱萸。这样说,是以今人眼光看古人。今人怕刺,古人未必。别说古人,我们小时候都会爬到洋槐树上吃槐花,洋槐也叫刺槐,树枝上都是刺。更何况,西晋周处《风土记》就有记载,茱萸到了九月九日,熟透、色红、味香,“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古人把果实聚集称为房,现在也还在说莲房。插茱萸无需成枝,一串茱萸子就好了。 

  王维确实爱茱萸,他作有一首《辋川别业·茱萸沜》,还专门画了一幅《辋川图》,画中还标出了茱萸沜。九九重阳前后,生长在辋川河畔的茱萸逐渐成熟,颜色由青转红。但中国画写意,画上的茱萸是哪一种呢?我也分辨不出。 

  所以,我也不纠结,知道茱萸里有深深的思念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