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地理】马来西亚:奏响绿色交响曲
文/宋炳茹
积极推动能源转型、探索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马来西亚,正奏响一曲音色丰富、生机勃勃的绿色交响乐。
在东南亚的热带版图上,马来西亚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个国家由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亚和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沙巴两大部分组成。这里文化多元,马来人、华人与印度人杂居,穆斯林、基督徒与观音、妈祖的信奉者共处。从婆罗洲的热带雨林到马六甲海峡的繁忙水域,从古老的土著文化到繁华的现代都市,马来西亚像是一首充满热带风情的交响曲,音色丰富,生机勃勃。
近年来,位于赤道边缘、全年光照充足、植被极其丰厚的马来西亚努力推进能源转型,积极挖掘其在太阳能、生物质能、储能等领域的巨大潜力,朝着2035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比40%的目标迈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它还积极与中方合作,推动区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奏响了一曲精彩纷呈的绿色交响乐。
历史风云激荡
扼守着连通东亚与印欧之间必经水路的马六甲海峡,马来西亚的文明开始于东西方的经贸往来。早在汉武帝时,就有远洋船队携带大批丝绸、黄金,开辟了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的海上丝路。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之间通过这条通道频繁贸易,两国在马来半岛上的影响力日渐深远。据中国史料记载,公元3世纪时,双方在此建立的港口和城镇多达三十几处。直到公元14世纪,佛教和印度教等宗教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要信仰,人们一度以梵语为书写文字。公元10世纪后,善于商贸的阿拉伯人也跨越重洋纷至沓来,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伊斯兰文化。1402年,一位苏门答腊岛上信奉伊斯兰教的王子拜里米苏拉流亡到马来半岛南端,建立起一个名为“马六甲”的城邦国家,并使其主动成为大明王朝的藩属国。为了维护郑和下西洋航线的稳定,明成祖朱棣正式册封了这位马六甲的国王,并帮其扩张版图。这个改国名为“马六甲苏丹国”并以伊斯兰为国教的国家逐渐控制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成为该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国家。通过繁忙的海上贸易,它也取得了经济上的辉煌成就,其影响力扩展到了苏门答腊岛等周边
地区。
随着明朝海禁的推行和国家内部出现政权动荡,马六甲苏丹国在15世纪后期逐渐衰落。16世纪后,携带着坚船利炮的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者相继征服了马来半岛。殖民者们发现,这里不仅地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拥有全球最大的锡矿储量,于是加快了对当地锡矿的开采。马来西亚的锡矿产量一度占世界锡矿产量的四分之三。殖民者还引入了橡胶种植业,在热带雨林中推广种植技术,马来半岛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橡胶出产地。这两大新产业吸引了大量华人和印度移民,两大外来族群在这一区域人口中的比例快速上升。
1957年,马来西亚推翻殖民者统治,宣布独立,利用其在东马发现的优质油气资源和铁、金、钨、煤、铝土、锰等矿产,乘势而上,通过区位优势带来的贸易机遇,逐步建立起冶金、汽车、电子等现代产业,摆脱了对资源输出型经济的依赖,成为东南亚最强盛的经济体之一。
多元文化竞合
复杂的历史带来了文化的竞争与交汇。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国家,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达雅克人、卡达山人汇聚于此。多元民族、多元文化长期在同一个空间中共存。文化的融合在城市建筑上的呈现最为鲜明。在15世纪之前,集中生活在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城市的“峇峇娘惹”,是华裔与其他族裔通婚并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代表。
在华人占比目前仍超过四成的槟城,华人宗祠和清真寺、基督教堂、印度庙以及中西合璧的娘惹建筑处于同一个街区。在以西方画家绘制的东方壁画闻名的乔治城,中华餐馆、西式咖啡、印度咖喱各呈香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食应有尽有,满足不同口味需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马六甲古城,有店铺鳞次栉比的旧城,有不同历史背景下建成的红、白教堂,还有临风照水的水上清真寺……
从时间维度上看,马来人的开斋节、华人的春节、印度人的屠妖节轮番登场,这些传统节日共同构成了这个热带国家的丰富魅力。无论来自东方还是西方,游客在这里总能找到熟悉和亲切的元素,也有足够陌生和神秘的事物供他们探索和猎奇,旅游业因此成为马来西亚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新马泰”的旅游组合,也是多数国人迈出国门的首选。
马来西亚的魅力不仅来自于历史和人文,山青、沙白、海蓝,以及绿意摇曳棕榈树,构成了热带风情,这也是其重要的旅游卖点。马来西亚有着多样的地形,在马来语中,马来西亚意为“马来人的土地”,而“马来”一词,则源于梵语中的“群山之地”。从北部的山脉到中部的平原,再到南部的丘陵,地形丰富性为马来西亚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尤其是婆罗洲部分的东马,以其原始的热带雨林而闻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雨林之一,也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西马的热带雨林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塔曼尼加拉国家公园是世界自然遗产之一,以壮观的瀑布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著称,是一个值得游客多次探访的神奇之地。
能源雄心逐绿
传统上,马来西亚的能源生产主要来自天然气、石油与煤炭等化石能源。至2023年,超过八成的电力仍依赖于化石燃料,另有17%的水力发电和少量的光伏发电。但这个化石能源资源曾经相对丰富的国家正面临着资源储备和产量下降的风险,油气出口需要维持,电力需求也在逐年提升,发展绿色能源成为其经济上的必要选项。作为一个位于赤道的海洋国家,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危机也实质性地影响着马来西亚的未来。因此,该国承诺领先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最新目标是在2035年达成40%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紧邻赤道的马来西亚全年光照充沛,河流众多,可再生资源丰富,作为东南亚的重要经济体,马来西亚在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水能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所欠缺的,是投资、管理与技术。中国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先锋,与马来西亚携手,在中马间共同打造了一条“绿色丝绸之路”。
2024年第三季度,由天合光能供货,位于马来西亚东北部的沿海小镇默昌,总装机量100兆瓦的马来西亚最大“漂浮+地面”光伏融合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减少了蒸发量和碳排放,成为多水的东南亚地区新能源开发的新标杆。
在制造业领域,中资企业也成为马来西亚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参与力量。中国锂电企业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珠海冠宇和蔚蓝锂芯等纷纷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等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在马来西亚投资多年。
2019年,马来西亚公布了电力领域的十年蓝图规划——“马来西亚电力改革2.0计划”,拟逐步开放马来西亚半岛电力燃料来源、发电、输电,以及配电与零售市场,从电力购买协议特许经营走向电力容量及能源市场,允许更多独立企业进入电力领域。目前,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已经局部实现了小范围的电力互联互通。近年来,马来西亚致力于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光伏、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
2023年7月,马来西亚政府出台《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其中,氢能被列为六大能源转型杠杆之一。马来西亚政府随后发布了《氢能经济和技术路线图》,为氢能产业发展设定了具体目标和行动计划,包括加强氢能产业投资和研发、打造氢能经济生态系统和产业链等。在水力资源丰富、水力发电成本较低的沙捞越州,继2019年开设东南亚第一座综合氢气工厂之后,马来西亚在此规划了全球最大的绿氢产能,以接续其在LNG出口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中国和马来西亚在氢能产业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今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制氢储氢一体化、氢能源智轨电车等方面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效。9月9日,马来西亚首列氢能源智轨批量车在中车智轨宜宾工厂成功下线。
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是中马两国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合作领域。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企业在海外也越来越注重采用更加环保、高效的技术,关注低碳、清洁的合作领域。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力资源的马来西亚,是绿色经济合作的理想目的地,未来中马两国有望发掘更多的合作机遇。
(编辑:王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