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库】刚果共和国:中西非绿色“蓝海”
文/成功 李素清
刚果共和国(以下简称“刚果(布)”)位于非洲中西部,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矿产、林业和渔业是目前我国在刚果(布)的重点投资领域。截至2022年年末,中资企业对刚果(布)的直接投资存量达3.95亿美元。
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高水平中刚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发布,这份声明明确,要深化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业、林业、民用航空等领域互利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同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刚果共和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刚果盆地部关于绿色低碳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节能和提高能效、塑料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对话交流,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随着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持续推进,我国企业有望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建营一体化等方式,在新能源、碳汇等领域寻求投资机会。
油气产业支撑经济发展
刚果(布)的经济发展依赖于石油部门,在2002年至2014年的超级大宗商品周期中,该国的人均收入增长显著,2014年,接近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2015年以来,刚果(布)的经济因国际油价下滑而出现下降。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13年的179.59亿美元跌至2020年的114.69亿美元,跌幅近60%,人均GDP则从3719.65美元降至2011.28美元。2017年,由于现金短缺、大型基建项目的贷款偿还困难等,刚果(布)陷入债务危机。2021年以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显著回升,刚果(布)的经济有所复苏,并在债务重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产业结构方面,刚果(布)的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较大。到2023年,服务业占该国GDP的40.43%。石油产业是该国的支柱性产业,石油出口占全部出口收入的八成。近年来,该国也将矿产采掘业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抓手,但运输制约了采矿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方面,刚果(布)政府为促进经济多样化,设立了布拉柴维尔、黑角、奥约—奥隆博、韦索四个经济特区,并依据各个特区的特点发展不同产业。其中,黑角经济特区主要发展石油冶炼、化工产业、矿物及非金属产业等。同时,这个经济区内有中刚两国产能合作的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方面,刚果(布)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5万千米。今后一段时期,维护目前交通主干线、修缮至各省会道路及次区域联通将是该国公路建设的发展重点。截至2023年年底,刚果(布)铁路里程超过900千米,政府重点关注的项目是大洋铁路维修改造项目,但因资金问题,项目仍处在可研阶段。水运方面,刚果(布)政府计划利用天然优良深水港口的优势,把黑角港打造成为地区海运中枢站。通信方面,该国全国电信覆盖网一、二期工程和中部非洲骨干网项目已完工,首都和黑角均实现网络覆盖。目前,相关公司正准备实施全国电信覆盖网三期项目,主要解决网络“最后一公里”的入户问题。
化石能源主导电力体系
在非洲区域内,刚果(布)的油气资源相对丰富,矿产资源的储量也较为可观。截至2022年年底,该国的石油储量约为29亿桶,约占非洲石油储量的2.3%,位列非洲第七位。
近年,刚果(布)的石油产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从2020年的31万桶/日降至2023年的28万桶/日,降幅约为9.35%。尽管如此,它仍是非洲第六大石油生产国,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仅次于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布拉柴维尔油田是该国最重要的原油产地,2024年年初的探明储量估计为18亿桶。
刚果(布)拥有283.16平方千米的探明天然气储量,但由于缺乏天然气基础设施,多年来只有一小部分储量实现了商业化开采。据统计,该国国内天然气产量从2011年5.16拍焦耳增至2021年的37.22拍焦耳,2021年产量约为2011年的7倍,为非洲第十三大天然气生产国。
今年2月,刚果(布)第一个液化天然气出口项目Tango FLNG的一期工程投产,并从6月开始出口液化天然气。该项目一期工厂的生产能力为每年290亿立方英尺,预计到2025年,项目的二期工程将投运,年生产能力约为1150亿立方英尺。
在电力供应方面,2011~2021年,刚果(布)发电量从1.29太瓦时增至4.02太瓦时,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该国的发电结构以化石燃料发电为主、水能为辅,其中燃料发电占比约为75.4%,水电约占该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4.6%。新增发电能力大部分来自燃气电厂,2007年和2010年,该国分别建成了两家燃气发电厂,并在随后几年进行了扩建。
2013年以来,刚果(布)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变化不大,从20.6万千瓦增至22.7万千瓦,增幅约为10.2%,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几乎全部来自水电。
在能源消费方面,刚果(布)的能源消费从2013年72.8拍焦耳增至2021年的86.0拍焦耳,增幅超过18%。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生物燃料和废弃物消费量占比最高,约为67.2%;石油产品次之,约为24.8%。2013~2022年,刚果(布)的用电量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0.4%。从用电部门看,居民和工业部门占比接近,分别为47.4%和46.4%,商业和公共部门用电量占比仅为6.2%。
多元战略蕴藏绿色商机
近年来,受到本国石油储量逐步枯竭以及全球低碳经济转型速度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刚果(布)正试图转变以石油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
2022年1月14日,刚果(布)总统萨苏签署通过第3-2022号法律,正式颁布《2022-2026年国家发展规划》。这份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及韧性。萨苏在近期表示,刚果(布)的未来不应只依赖石油,刚果(布)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国家拥有超过1000万公顷的可耕地,目前仅开发了不到十分之一。这里水资源充沛、全年光照充足。
近年来,刚果(布)着手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中资企业通过投资或提供技术支持,参与了这些项目的建设。如在太阳能方面,2022年,中国电建签约刚果(布)首个光伏发电及垃圾焚烧发电站项目。这是刚果(布)首个混合发电新能源项目。垃圾焚烧电站项目日处理量达500吨,光伏和储能设施的装机容量将达到55兆瓦。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减少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及经济特区的垃圾数量,并促进当地能源绿色转型。
2023年9月,刚果(布)发布了新的《国家气候与发展报告》,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还强调要增加对自然资本的投资,包括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产业,同时加强森林管理,并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开发林业碳汇。上述与绿色能源转型和气候治理相关的领域,均将为企业创造投资机遇。
从劳动力看,刚果(布)存在两个特点:一是普通劳工供大于求,但缺乏有技能和经验的劳工;现有劳动力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具备技能和经验的劳工也大多为老年人。从需求端来看,近年来刚果(布)政府希望通过建设经济特区和改善基础设施来实现经济多元化,但始终存在管理和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二是劳动薪资相对较低,该国《劳动法》和行业《集体协议》规定,农业工人每月(22天劳动时间)最低工资不得低于4.1万中非法郎(约482元人民币),从事工业或其他劳动的一般工人最低工资不得低于5.25万中非法郎(617元人民币),驾驶员等技术工种的工资水平在10万中非法郎(1175元人民币)左右。技术员、工程师按不同行业区分,通常为15万~40万中非法郎(1762~4700元人民币)。此外,企业主还需替员工支付社保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