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智聚能,全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文/本刊记者 王伟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双碳”目标提出四周年之际,冬奥之城崇礼,再次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9月26~27日,在河北张家口崇礼,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4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协办,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公司、英大传媒集团提供支持。
这是一场内容丰富的行业交流。会议内容涵盖主题演讲、示范项目交流、圆桌对话、碳足迹平台上线、研究论文和典型案例发布、技术参观等内容。在“风的故乡、光的海洋”,来自政府部门、电力企业、专业院校、研究机构的1300余位业内人士深入探讨新型电力系统的机遇挑战、路径构建、科技创新等话题,共商发展大计,共谋高质量发展良策。
这更是一次令人惊艳的头脑风暴。发人深省的观点不断迸发:“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碳中和之路”“今后新型电力系统的出力不是与化石燃料,而是与天气超强相关”“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一起干、互相帮、共同担”……冀北、浙江、新疆、深圳等地的创新实践经验不断涌现,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屡创纪录,“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跑出加速度……
共建新型电力系统,奉献智慧与能量
中国的电力系统正在加速向新向绿而行。
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我国新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7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0.7%。当月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0%,同比增加534亿千瓦时,占当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量的三分之二。
能源电力央企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地位特殊、作用重大,对机遇和挑战也有深切感受。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张智刚表示,公司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当好能源电力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主力军。
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刘国跃表示,要全力抓好能源科技,遵循系统观念和技术规律,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攻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容量长时储能、绿氢制储运、新一代核电、“AI+”等前沿引领技术,全面构建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型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大唐集团董事长邹磊表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开创性、系统性工程,也必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变革。
也有企业对未来的挑战提出预警和建议。中国华电集团董事长江毅表示,从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型的过程中,源网协同规划建设需要加强,各类调节电源的规模和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关键技术攻关需进一步加强。他的建议包括加强源网规划建设协同和统筹、增强多能协同互补优势、完善电力市场建设、加快科研创新产业转型。
在推动能源转型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实践中,电力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能级不断跃升: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风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9.96亿千瓦,公司经营区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突破40%,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力;华能集团新能源装机跃上8000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超过2800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接近50%;大唐集团投产新能源超过2100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7%;华电集团在运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为52.5%,在建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4700万千瓦,占在建容量的77%;国家电投集团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7亿千瓦,占比突破70%,光伏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均居全球首位;国家能源集团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
共育新质生产力,协同配合齐发力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表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涵盖领域广,涉及环节多,各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需要源网荷储各环节统筹推进,电力行业各方面协同配合。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让中国的绿色故事流传甚广,向世人展示了源网荷储多方合力的科技创新传奇。
高比例新能源下的电力系统升级重塑是全球面临的全新课题,没有先例可借鉴,没有经验可参考。专家表示,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推进,电力技术正在进入“无人区”,电力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自主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已成共识和破局关键。
煤基能源时代,应该如何发挥煤炭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进程中的作用?
华能集团总经理张文峰认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两面。新能源要提升转换效率和经济性,发挥主体作用,煤电要实现灵活性、低碳化和智能化改造,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兜底保障,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电力系统将从现在的源网荷三个主体发展为源网荷储四个主体,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也将成为通用底座。
邹磊认为,促进数字技术和电力技术深度融合,是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
国家电投集团总经理栗宝卿认为,数字变革将成为推动能源发展的主要力量。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调节型电源的灵活调控和聚合效应,实现源网荷储高度协同互动,从传统的源随荷动转变为源荷互动。
共商产业生态,产学研用携手共进
探索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构建美美与共的产业生态,产学研用各方携手一起向未来。
据介绍,本次论坛旨在强化产学研用深度交流,推动构建能源低碳绿色转型新模式,凝聚行业力量,全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小企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更是特色产业集群壮大的重要驱动力。如何释放中小企业“大能量”,促进产业链各方协同发展,也是论坛一直探索的方向。
9月27日上午,论坛还举办了“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绿色发电及储能”“电力市场与电网智能调度”“新兴产业发展”四个分论坛。在“新兴产业发展”分论坛上,国网英大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吕胜建议有关部门加快落实创投“十七条”政策落地,加快疏通创投行业“募投管退”各环节存在的堵点卡点,完善国有资金出资、考核、容错、退出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助力创投行业更好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工作。
据了解,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积极响应国家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连续两年面向电力行业全产业链征集具备创新性、安全性、可靠性的新技术、新产品。
本届论坛发布上线了“电力行业产品碳足迹与环境产品声明平台”,致力于推动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电力装备产品国际竞争力、服务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以及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与透明度。
会议期间,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人民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宋明霞在朋友圈发文称:“南博鳌,北崇礼。相信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一定能办成世界瞩目的盛会,一定会办成世界能源电力界的‘达沃斯’!”
有理由相信,当新型电力系统将多方力量“耦合”在一起,智慧、信息的碰撞变得更加频繁,一个不断出圈、不断创新的生态系统将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