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为沙漠添绿
文/郝怡柯 于欢
热爱大西北这片土地的人,总有办法在漫天黄沙中创造绿色奇迹。
经过40多年的努力,人们修建了长达3046千米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成功“锁住”了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阻止其继续侵蚀绿洲。2024年11月28日,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这条绿色防护带顺利实现了“锁边合龙”。
要建起能锁住茫茫沙海的绿色屏障并不容易。沙漠体量过大是“锁边”的头号难题。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为33.76万平方千米,沙丘最高处可达300米,大约相当于100层的摩天大厦。干旱少雨的气候和经年肆虐的沙尘暴也增大了造林种草的难度。
面对种种困难,勤劳勇敢的治沙人有的是智慧和手段。
在“锁边”工程中,最主要的手段是恢复植被、涵养水源的生物治沙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区域,先把沙丘推平,然后在平整过的沙地上植树造林。梭梭、红柳等抗旱、耐盐碱的植物,都是非常优秀的固沙灌木,种下去之后,通过滴灌的方式,很快就能在沙土里扎根。
有水的地方可以种树,那在远离绿洲、水源匮乏的地区怎么办呢?一种方式是在沙地上插进芦苇秆,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阻挡流沙扩散。为降低成本,人们还探索出一种“沙漠梯田”的方法,将沙丘分割成梯田形状,在坡面铺设草方格,在被推平的沙土上种植红柳、梭梭、果树等,树下还可以接种肉苁蓉等药材,在固定住沙丘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要“锁住”沙漠,除了种草种树,还能“种太阳”。
新疆的光热资源丰富,在具备电网接入条件的区域,光伏治沙成为重要手段。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作用,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光伏板下的土地还可以种植耐旱植物或经济作物,用植物根系将沙土固定在地表,实现发电、农业增收、治沙三合一。
电网线路也在绕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围一个圈。这个圈逐步扩大了沙漠周边具备电网接入条件的区域,也为光伏上网提供了更广阔的通道。2024年12月14日,巴州—铁干里克—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竣工投运,工程后期将与若羌—且末、且末—民丰等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相连接,形成环塔里木750千伏大环网,为塔里木盆地的风光水资源开发提供坚强的网架支撑。
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防护带“锁边合龙”并不是终点,在稳沙固沙的过程中,沙漠里还会“种”出越来越多的“小太阳”。从“农光互补”“牧光互补”到“光伏+”,茫茫沙海在逐渐转变为能源“蓝海”,让人期待更多的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