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冬日见“面”
文/周粟 插画/谢驭飞
冬日的北京,冷得静悄悄的。每逢年关岁末,不同于阴冷潮湿但气氛热闹的川渝,也异于冰天雪地却热情豪爽的东北,北京这座城市总显得格外“冷静”。当你漫步什刹海,冰冻的湖面并不肃杀冷峻,而是出奇的平和内敛。
但正是在如此“冷静”的冬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京忙碌了一年,即便因生活奔波而放弃返乡,也可以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各类餐馆中,品味来自家乡美食的味道,获得治愈乡愁后的温暖。所谓“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尤其是一碗最解乡愁的“面”,在无数个冬日街头的深夜食堂中,安住了众多辛劳漂泊者的思乡之心。
中国人对面条的喜爱由来已久。苏东坡就曾把面条描写得高雅至极——“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但如今,人们爱吃面条,却多因其“接地气”的特点。面条便宜、制作便捷,饱腹且温暖,放个鸡蛋、小菜,加份肉片,倒点香醋,吃完再美美地喝上一碗面汤,甭提胃里多舒坦了。有人说,一碗面是中国人饮食观最好的表达,从制面工艺到烹调习惯,从煮面火候到吃法味道,千变万化的面,是不同文化的汇聚与融合,是聊慰游子的家乡味道,也是属于每个家庭独特的记忆密码。
山西刀削面外滑内筋,软而不黏,四分吃,六分看,尤其是功力深厚的老师傅那高超的削面动作,宛如一场精彩的杂技盛宴,在寒冷的冬日给食客带来热火朝天的体验。陕西八大怪中“面条像裤带”的biangbiang面,伴随面与面板间撞击摔打产生的“biangbiang” 声,以及最后淋油时的臊子或油泼辣子,让人在听、看、尝的每一环节都垂涎欲滴。粗细不同的兰州拉面,毛细、细、三细、二细,乃至韭叶、宽、大宽、荞麦棱,八种粗细似乎蕴含着八种性格态度,每次选择都能让人品尝到一种全新的人生滋味。本地的老北京炸酱面,冬天也讲究不能像夏天那般为贪凉而“过水”,而是要吃“锅儿挑”的热面,同时除去对“主角”(面条和炸酱)的关注,挑剔的食客更在意那红红绿绿的“配角”——豆芽菜、小水萝卜缨、青蒜、香椿芽、青豆嘴、黄瓜丝,各式“菜码”缺一不可,仪式感拉满。
每一种面,都带着来自一方水土的乡情与慰藉。浓浓的乡思,依托着面条这一深具包容性的载体,滑向漂泊的人们的潜意识中,那份渴望回归安静与温馨的心境。即如汪曾祺所说:“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每日忙忙碌碌的人们,之所以愿意赴这一“面”之约,背后蕴含的是漂泊游子内心对回到故乡的企盼。“此心安处是吾乡”,唯愿每位形色匆匆的人,能在美好的冬日,都能稍停下繁忙疲惫的脚步,与幸福安静地见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