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5年第1期

【产业与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如何降碳?腾讯“碳”路再升级

发布时间:2025-02-17 作者: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和电力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而由算力带来的高能耗,也让互联网科技公司开始积极探索更多的降碳可能。 

  文/张雪 本刊记者 赵卉寒 

  近日,腾讯成功落地了风光储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微电网项目,这也是该类型企业的国内首个案例。据悉,该项目位于河北省怀来县,总装机容量10.99兆瓦、年发电量达1400万千瓦时,相当于500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近年来,互联网科技型企业的“双碳”战略一直备受关注。一方面,互联网企业正在成为潜在的碳排放大户,是未来几年少数电力消耗占社会总用电量比例持续增长的行业;另一方面,其数字化技术应用带动的商业生态减碳潜力巨大,影响远远大于自身减碳。 

    

  腾讯降碳新动作 

  作为腾讯大数据中心“双碳”进程的最新落子,该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一经落地便吸引了行业目光。通过微电网系统,腾讯怀来东园数据中心一年能减少近8000吨碳排放、节省成本超350万元。 

  具体来看,该项目有三种模式并行运作。模式一:光伏直供,即用光伏发电替代市电,保障数据中心的运转,实现95%的绿电消纳率。模式二:“光伏 + 储能”协同控制,即在光伏发电量溢出的时间(通常是光照最强的中午),把电量储存起来,在用电需求大于发电量的时候释放,实现削峰填谷。模式三:“风光储 + 负荷智能协同”,即风机和光伏全天候发电,再通过电池储能的方式,调度发电和用电的平衡。同时,通过对园区内用电负荷的监测和管理,实现用电负荷的平衡。 

  相较其他行业,大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等设备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对于电力的稳定性要求极高。而风光储一体化发展则可以有效缓解供电不稳定这一问题。 

  其实,风光储一体化应用在我国并不少见,其是指在新能源发电侧增加储能,以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及容量支撑能力;防止用电负荷突然增高时,电源发电能力不足,出现供需不平衡,以致影响电网安全运行。其根本目的是让电力系统从源随荷动转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近年来,我国风光储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多个风光储大基地项目陆续落地。其中,已在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投运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便是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代表。 

  据悉,腾讯基于多能源协同和负荷调度的经验积累,后续还将升级风电的发电容量以及电化学储能的容量,并逐步往园区外的大规模“源网荷储”延伸,打造更多新型的“绿色能源+数据中心服务器(IDC)”电力系统。 

  作为互联网龙头企业之一,腾讯一直积极参与降碳,并承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同时,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绿色电力。 

  除了上述微电网项目,腾讯还研发了新一代数据中心技术T-Block。该技术可以做到以标准化、产品化、预制化的方式实现数据中心快速交付。根据腾讯发布的《腾讯的碳中和目标、碳排放基线和实现路径》报告,应用该技术可使土建建设周期可缩短50%、机电交付周期缩短40%,“土建+机电”整体交付周期仅一年;在节能模式上,该技术把办公、供电模块、IT模块、制冷模块、光伏发电系统都打包进“集装箱”,实现超低能耗,功耗比(PUE)不高于1.3。以拥有30万台服务器的园区为例,应用该技术后,一年可节电约2.5亿千瓦时。 

  在推进自身节能降碳的同时,腾讯还与多个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并实施节能减排方案。例如,与港华能源合作打造了“港华智慧能源生态平台”,以帮助工业园区减少每年数十万吨的碳排放。 

  2024年12月举办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大会上,腾讯启动了第二期“碳寻计划(CarbonX Program)”,将联合产业、投资和生态合作伙伴,推动低碳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也就是说,腾讯将出钱、出资源、出应用场景来支持前沿低碳技术的发展。 

  清华大学副校长、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院长杨斌认为,企业通过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可以突破短期的商业利益,服务于尚未得到满足的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充分发挥科技的创造能力,成为社会的“善引擎”。 

    

  算力与电力协同共生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14个,全国在用超大型和大型数据中心达633个、智算中心达60个。庞大的算力规模,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将突破4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升至3.7%。 

  既要提高算力,又要让算力的平均能耗下降,为此,我国于2022年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 

  从政策层面来看,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正式提出了建设绿色数据中心的总体规划,并明确了“东数西算”这一具体解决方案。随后,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我国首个数字经济五年计划,即《“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持续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至此,全国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规划出炉。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算力规模超过300 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 

  根据中国算力平台的数据,2023年全年,我国算力中心用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算力中心用电增速远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 

  “2025中国信通院深度观察报告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李洁表示,在政策指引和产业需求推动下,算力正呈现区域集聚化发展态势,八大枢纽节点机架数占全国七成以上,局部电网的压力将进一步扩大。因此,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李洁认为,从算力角度出发,发挥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支撑能力,为算力产业提供充足可用、安全稳定、经济节约和绿色低碳的电力;从电力角度出发,利用算力中心负载的灵活调节和跨区互济的优势,满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需求,同时也需要应对大规模算力负荷的接入,并赋能电力数智化发展。最终,算力电力协同将推动实现数字经济与能源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信部发布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指出,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融合。推动实现“瓦特”产业向“比特”产业转化,支持绿电资源丰富的非枢纽节点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加强大型风光基地和算力枢纽节点协同联动。 

  为了降低大数据中心的平均能耗,目前,以华为、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均已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城市进行布局。 

  以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为例,据悉这是全国第一个特高等级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隐于群山中,建成之后外景无明显标识,所有核心设备均位于山洞内。在建造时,该数据中心使用了腾讯第四代数据中心技术T-block,通过深度预制的IT、电力、空调等方面产品化“方仓”,按照“搭积木”的形式在场地进行大规模拼装对接,极大节约工程建设时间。此外,该数据中心的新一代间接换热制冷设备,最大化利用了贵阳当地年均温度15摄氏度的自然条件,建成后极限功耗比将达1.1左右,远低于国内新建数据中心平均功耗比的1.73。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截至目前,贵州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总算力规模增长28.8倍,智算规模占比超过八成。贵州全省在建及投运数据中心39个,大型以上数据中心22个,服务器承载能力超过244万台。贵安算力集群到成都、重庆的时延已降至6毫秒,到广州、深圳10毫秒,到长三角、京津冀18毫秒以内。同时,多个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落地,也重塑了贵州的经济结构,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和电力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而由算力带来的高能耗,也让互联网科技公司开始积极探索更多的降碳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