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公司】东南亚“双反”初裁公布,中国光伏企业何去何从?
无论是东南亚、中东还是美国本土,从东南亚四国“转场”的中国光伏企业既要融入当地市场,又要做到产能和管理的全球协同,是挑战也是机会。
文/韩静
美国的“关税大棒”最终还是砸向了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业。
2024年11月29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其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反倾销税调查的初步肯定性裁定,即四国反倾销税率范围为0~271.28%,具体税率取决于不同公司。最终结果将在2025年年中公布。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2023年,东南亚四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组件约占该国总进口量的75%。
美国对于东南亚的光伏产业发动双反调查并非首次。两年前,美国就曾针对东南亚生产的光伏产品进行“反规避”调查。但裁定税率限制后,因美国光伏组件产能紧缺,该裁定延后两年执行。
2024年4月,七家美国太阳能制造商向美国商务部提交“双反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申请。这些公司中既有美国最大的薄膜光伏制造商First Solar,也有美国钙钛矿路线光伏企业Swift Solar、美国光伏制造商Mission Solar等企业。5月,美国商务部启动对东南亚四国的“双反”调查,反补贴初裁结果先前已公布。
柬埔寨贝尔泰国际大学资深教授约瑟夫·马修斯表示,对来自东盟国家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不合逻辑,这并不能让美国本土产业起死回生,而且还将使美国进口商和美国消费者承担更高的经济成本。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超过20家的光伏企业通过合资、并购、投资等方式在海外布局产能,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东南亚“双反”政策落地后,中国光伏企业将如何应对?
东南亚市场的进与退
2012年、2015年,美国曾两次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调查。导致中国生产的晶硅电池、组件以及别国利用中国晶硅电池生产的组件,均被列入制裁范围。
在电池、组件被全方面堵截后,2014年起,我国光伏企业便开始考虑将业务转向未受关税影响的东南亚国家,并陆续在东南亚国家进行投资布局。目前,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隆基绿能等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均在东南亚布局了“硅片+电池+组件”的一体化生产基地。
其实我国光伏企业布局东南亚还有一个原因,即当地巨大的电力需求,这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机遇。
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报告指出,东南亚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需求增长引擎之一,因为其经济、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制造业的扩张,将推高能源消费,到21世纪中叶,东南亚的能源需求将超过欧盟。其中,到2035年,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及现代生物能源和地热能预计将满足东南亚地区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增长需求。
然而,当下的东南亚市场需求还较小。全球能源监测机构(Global Energy Monitor)的统计数据预测,若要实现东盟成员国2025年35%可再生能源装机的目标,光伏装机容量预计要新增11吉瓦至12吉瓦。但目前东南亚各国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的光伏装机容量仅约4.2吉瓦。
将东南亚作为一个“中转站”,成为不少光伏企业更为现实的选择。
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美国2021年至2023年从东南亚四国进口的电池组件规模合计分别为16.6吉瓦、18.7吉瓦、36.4吉瓦,对应三年进口金额分别为43.3亿美元、56.9亿美元和119.1亿美元。
2024年针对东南亚四国的“双反”调查,意味着中国光伏企业“借道”东南亚四国的出口计划也将受阻。
不过,我国光伏企业也早有准备。
据上海有色网(SMM)的调研,我国光伏组件企业在东南亚生产基地的开工率通常维持在80%以上,但自2024年5月起,组件企业为预防风险,开始逐步下调东南亚基地的产量,例如5月产量约2.4吉瓦,环比降幅33.3%,开工率约56%;6月产量约1.3吉瓦,环比降幅45.8%,开工率约30%。
转场中东
重压之下,我国光伏企业将何去何从?
从眼下的情况看,会有一部分产能流入其他东南亚国家,例如印度尼西亚和老挝。在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天合光能与印尼电力公司、印尼金光集团签约,将为印尼建设第一个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基地。印尼工业部官员贝尼·阿迪·普万托(Beny Adi Purwanto)表示,天合光能在当地新建的电池组件工厂将在2023年年底全面投入运营,目前年产能达到1吉瓦,后续产能还将扩大。
此外,新东方太阳能(New East Solar)也于2023年宣布在印尼建设产能达3.5吉瓦的电池板和电池工厂。
近些年,印尼的电力需求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不断上升。为解决这一问题,印尼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旨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而光伏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除印尼外,老挝也是光伏企业的转场目的地之一。2023年,中润光能就“另辟蹊径”,选择在同行关注较少的老挝建立光伏电池厂。当年9月底,该厂一期5吉瓦的电池项目已经正式投入生产。
随着中东产油国能源转型的加速,还有一部分光伏企业选择转场中东。
当前,不少光伏企业例如晶科能源、阳光电源、TCL中环、钧达股份等相继宣布在沙特、阿曼等中东国家联合投资的消息。
同样是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TCL中环与Vision Industries签署《联合开发协议》,推动在沙特共同建设晶体晶片项目。2024年7月,晶科能源发布公告表示,其全资子公司晶科中东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全资子公司RELC,以及Vision Industries Company签订《股东协议》,将在沙特阿拉伯成立合资公司并建设10吉瓦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6.93亿沙特里亚尔(约9.85亿美元)。
为什么这些光伏企业选择在同一时间进入中东市场?
一方面,有市场。行业咨询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东光伏需求为20.5~23.6吉瓦,需求增量主要来自阿联酋、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预计中东光伏的需求量将在2027年达到29~35吉瓦。另一方面,中东地区拥有很好的光照条件,每平方米每年的日照强度多在2000千瓦时以上。同时,中东地区土地广袤,有大面积土地可用于光伏电厂建设。
不过,为应对美国贸易保护政策风险,也有一部分光伏企业选择加大美国本土产能。晶澳科技在2024年10月底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美国市场仍会持续出货,后续如果美国对东南亚四国的“双反”税率提高,公司可以从美国组件工厂发货满足供应。
尽管美国的关税政策仍在施压,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美国依然是全球重要的光伏市场之一,并且市场溢价较高。
美国市场调研和咨询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美国光伏总装机容量将从2023年的33吉瓦提升至377吉瓦,美国太阳能光电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66亿美元,在2023年至2030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7%。
事实上,2023年全球前五大光伏组件企业——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和阿特斯目前均已在美国设厂。例如,隆基绿能与美国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签约,在美国俄亥俄州建设一处5吉瓦的光伏组件厂;晶科能源则追加了5000万美元,对其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光伏组件工厂进行扩产;阿特斯则先后在2023年宣布了其分别位于得克萨斯州和印第安纳州的光伏电池、组件工厂投资计划,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
从出资模式来看,我国光伏企业在美国的工厂大多为全资控股。其中,天合光能通过出售资产换取股份的方式,继续扩大自身在美国地区的影响力。2024年11月,天合光能拟将其位于得克萨斯州威尔默的5吉瓦组件工厂出售给美国上市公司FREYR Battery。该交易完成后,天合光能将获得1亿美元的现金,以及FREYR Battery19.08%的
股权。
对于难以在美国建厂的光伏企业来说,政策的不确定性始终如影随形。
与此同时,无论是东南亚国家、中东还是美国本土,从东南亚四国“转场”的中国光伏企业既要融入当地市场,又要做到产能和管理的全球协同,是挑战也是机会。
出海之路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历了多轮“阻拦”的中国光伏产业,正积极参与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在不断的淬炼中,中国光伏或可迎来迭代升级的新机会。
(编辑:赵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