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库】光伏行业反“内卷”箭在弦上
对于国内太阳能光伏行业而言,一方面要减少“内卷式”竞争,加速落后产能出清;另一方面,供应链企业需积极应对海外市场日益增长的本土化要求。
文/成功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内卷式”竞争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的资源,最终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这种竞争通常伴随着价格战等行为。
过去一年中,我国光伏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内卷”。对此,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分别于2024年5月和12月,组织了两次行业专题座谈会,对如何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进行探讨,并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竞争达成了共识。
那么,“内卷”式竞争对光伏行业有哪些影响?竞争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整治“内卷”,让行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产品价格下滑20%~40%,行业协会提出最低限价
2024年1~10月,我国多晶硅价格下降超过30%,硅片价格下降超过40%,电池和组件产品的价格降幅较小,约为20%。实际上,光伏电池和组件产品的价格下降从上一年度就已经开始。以组件产品为例,2023年下半年,光伏组件的价格降幅就已超过了30%。2024年前三季度20%的降幅,则是在30%基础上的进一步下降。
价格下降导致光伏制造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据统计,我国光伏制造商的净利润率从2023年上半年的13%左右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5%左右。2024年第一、二季度,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环节均出现亏损,第三季度,由于产业链价格降幅减缓、辅材盈利压缩,部分环节开始出现减亏的迹象。其中,由于四川和云南地区进入丰水期,硅料环节生产成本降低。然而,由于头部企业在2024年上半年采取了高开工率的策略,导致硅片的供应增加,价格和盈利能力受到压力,这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表现为盈利能力较差。在电池和一体化组件环节,盈利情况出现了分化——一方面,由于产业链各个环节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电池片新技术的迭代,企业的销售策略和成本控制能力直接影响了其盈利状况;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大规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或存货减值,导致其财务报告的表现弱于同行业其他公司。
2024年10月18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了关于一体化企业N型M10双玻光伏组件的含税现金成本分析,指出该组件的成本为0.68元/瓦(11月20日上调至0.69元/瓦)。协会强调,0.68元/瓦的成本已是行业优秀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低于此成本的投标可能涉嫌违法。协会呼吁电站招标方尊重市场规律,遵循法律规定,通过设定最低限价、降低价格得分比重、提高服务和质量得分比重等方式,制定合理的招标方案,以引导投标方关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及履约能力。
国内开工五成左右,国外市场“量增价减”得益于基地光伏发电项目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铺开,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过去几年中始终保持增长态势。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4年1~11月,国内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2.06亿千瓦,同比增加约26%,其中11月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2500万千瓦,同比增加17%,环比增加约22%。
在下游需求增长的驱动下,各环节从2021年开始进入快速扩产阶段,从2023年年初起,我国光伏行业就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尤其在硅料、硅片环节。这也是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库存积压、企业利润承压的主要原因。
截至2024年11月,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为289万吨/年、10.64亿千瓦/年、9.1亿千瓦/年、12.17亿千瓦/年,远高于2024年以及2025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的需求。在此背景下,2024年以来,光伏产业各环节的开工率均处于较低位置,其中,硅片、电池和组件的开工率均在55%左右。
同时,光伏行业的供给端产能分布在2024年经历了显著调整。多晶硅产能正从新疆地区加速向内蒙古、云南、四川和青海等地区转移,这些地区因丰水期电价较低而具有成本优势。拉棒环节的生产地新增了青海和四川,在电池环节,四川的产能已经升至全国第二位,显示了该地区在光伏电池生产中的重要性。组件环节的产能分布相对稳定,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安徽,其中安徽的产能比例有所提升。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总额为281.4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约34.5%。海外光伏市场2024年的总体的趋势是“量增价减”,这是导致光伏产业承压的另一个原因。
电池方面,2024年前十个月,印度、土耳其、柬埔寨为我国前三大电池出口市场。其中,得益于印度的政策支持,我国光伏产品对印度出口保持高位。2023年,印度政府发布了《2022—2032年国家电力规划》,提出大力支持以太阳能光伏和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截至2023年11月底,印度政府已批准建造50个光伏园区,招标装机容量约为3750万千瓦,已实际投产的项目则约为1040万千瓦。
组件方面,尽管欧洲仍然是我国光伏组件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市场份额已经出现明显下降。除了欧洲,南亚、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也是我国光伏组件的重要出口地。值得注意的是,组件出口市场正在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目前,我国组件出口前十大目的地市场之外其他市场的数额,已经超过了总出口额的三分之一。这表明,新兴市场正在逐渐崛起,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政策技术齐发力,产能出清将在年内开始
2025年,风光大基地建设的持续推进、消纳能力的提升,以及消纳红线的放开有望为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带来有力支撑,国内对光伏的需求将继续保持高位,欧洲、印度等传统市场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也有望保持稳步增长。在需求增长的趋势下,光伏行业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优化产能,同时避免低价恶性竞争,以实现供需平衡。
根据预测,我国光伏供应链产业出清或将最早在2025年第三季度以后实现。目前,多晶硅价格已处于市场底部,但价格调整后出现反转仍需等待。硅料库存在2024年年内出现历史高点,部分省(自治区)因为价格下跌已陆续启动停产,预计2025年年内,硅料库存将逐渐去化。硅片产品的库存有所下降,但目前看,去库存仍然需要一定时间。
电池片行业目前正经历技术分化,特别是N型光伏电池的产能。据测算,到2024年年底,TOPCon电池片的产能为7.70亿千瓦,而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需求约为5.0亿千瓦,对应电池片和组件的需求约为6.5亿千瓦,供需比大约为1.2,供给或略大于需求。尽管电池片环节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许多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现金流状况不佳,但电池片价格下降的趋势相对硅片有所滞后,预计市场出清速度将更快。此外,电池片技术正处于持续的技术迭代中,除了备受关注的HJT和BC等技术,TOPCon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部分厂家的技术可以提供高达670瓦和495瓦的功率输出,且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4.8%。上述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产品层级的分化,也推动淘汰落后产能。
对于国内太阳能光伏行业而言,一方面要减少“内卷式”竞争,加速落后产能出清,促进供给端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应对海外市场的贸易壁垒,下一步,行业企业仍需审时度势,优化市场布局,同时提升自身竞争力,不断累积海外市场开发经验,以应对短期内的挑战。
(作者供职于能研智库。编辑:张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