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姑苏城外零碳园
文/王伟 黄飞英
也许很少有人会在定制旅游攻略时,把一个工业园区列入目的地。然而,那些在“东方之门”下拍照打卡,以及聚集在金鸡湖音乐喷泉边的游客,其实已然身处大名鼎鼎的苏州工业园。
岁末年初,我们来到苏州,感受工业园区的零碳魅力,搜寻这片278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座千年古城如何焕发新的底色,因绿而美、以绿转型。
与传统工业园工厂林立、缺乏烟火气的刻板印象不同,初入苏州工业园,就能感觉到这是一个产城高度融合的区域,不仅有产业的功能,也有良好的城市功能,还有许多值得打卡的好去处。
夜幕降临,苏州工业园区标志性建筑——东方之门的灯光逐渐亮起,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远处是园区的标志性雕塑“圆融”,其外圆内方的设计从能源角度看,或许意味着不同能源类型与产业布局融合、能源设施与城市景观融合。
2023年12月,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开展首批全国碳达峰试点,目前拥有超120家绿色及近零碳工厂企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2024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作为产值约4000亿元的头部园区,它以占苏州市3.2%的面积,创造了占全市15%的地区生产总值,不仅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荣获“九连冠”,还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跃居第四。
产业发展带来能源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能源设施的大量建设。根据未来规划,苏州工业园区用电负荷密度将达3万~5万千瓦/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的紧张,对建设高密度电网形成挑战。
在苏州市吴中区明溪村,可以看到江苏首座全户内500千伏城市变电站——越溪变电站。它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约是常规500千伏变电站占地的一半,堪称“小块头有大能量”。国网苏州供电公司500千伏变电运检中心运维班班长吴鑫告诉我们,这个全户内变电站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噪声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我们看到,越溪变电站采用了多项环境优化技术:配电装置楼搭建屋顶光伏、安装一体化雨水回收装置、选用低噪声设备降低环境污染、建筑外观融入古城风貌……
苏州市政府发布的《国家碳达峰试点(苏州工业园区)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低碳可靠能源供给体系,并对光伏、新型储能、供热系统低碳发展进行系统部署。在供电可靠性方面,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10(20)千伏中压配网线路717条,总长4500余千米,电缆化率达92%;园区范围内平均停电时间为0.59小时/户,位居全省区县第一。园区“获得电力”指标位居世行标准模拟评价全球第9名。
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园区并网的分布式光伏用户达451户,总容量为21.85万千瓦,年发电量2.35亿千瓦时,累计节能量超2.88万吨标准煤;另外,还有13户已并网的新型独立储能用户,储能装机总容量达6509千瓦。
在苏州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苏州工业园关于碳普惠的探索在三年前就已开始。2024年5月28日,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联合苏州中方财团、新加坡元宇宙绿色交易所集团等共建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发布了碳中和普惠服务体系,提供碳核查、碳减排、碳交易、碳中和认证一站式服务。目前,该服务中心已注册企业超450家,核发碳减排量超25万吨,碳减排量交易超10.9万吨。
返程途中,窗外的绿色,给漂泊在外的游子带来些许慰藉。我也恍惚走出了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清冷廖廓,正在感受今日这姑苏城外零碳园的蓬勃生机与清新绿意。
(编辑:郝怡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