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水仙神话
文/马俊江 插画/谢驭飞
水仙,可说是春节的节花。无论南方北方,很多人过年时都会在家里供一盆水仙,这是中国春节的旧俗,旧俗即传统,过去也作“岁朝清供”。岁末年初,供果供花,迎接新年,增添节日气氛,也是一种仪式。供的花,最常见的就是水仙。花,一般说“养”,但过节时,摆放在桌上的花,可以称为“供”。供,本来写作“共”,甲骨文象形,画的是双手捧着东西的样子。手里捧着东西,献给神。后来“共”字下面加了个“心”,表示内心恭敬——“共”下面加“心”,就是现在的“恭”字;再后来,“共”字旁边又加了个“人”,成了“供”:共、恭和供,都来源于祭神。人,毕恭毕敬,献上供品。甲骨文时代,人献给神的,是肉;而现在,人们献给春天的,是一盆清水里开着的花。
水仙,有中国水仙,还有洋水仙。中国水仙,一钵清水,便在绿叶青葱中开出几枝素雅白花,真称的上“清供”的“清”。洋水仙,花的颜色更丰富,但最常见的是黄花,所以,洋水仙也被叫做黄水仙。洋水仙没那么“清”,但是好养,把种球埋在泥巴里就可以发芽,长叶,开花。中国水仙,一个种球只为等待一个新春,春节过了,花败了,种球也就跟着枯了。种在土里的洋水仙,第二年还会开出花来。
水仙花如其名,盈盈一水间,恍若水中仙子。中国水仙成名于唐宋,是文人名家笔下常书常绘的题材。北宋的黄庭坚颇爱水仙花,喜得友人相赠的水仙花,提笔写下“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沈为骨玉为肌”的美句,又作“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诗人们将水仙比作凌波仙子,借水开花,冰清玉洁,暗香清冽,草本幽然。
而洋水仙却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名花,以至于美国神话学家布尔芬奇赞美水仙神话“是其他一切古代神话故事所不能比拟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名作《变形记》记载过一则水仙故事:美少年那喀索斯,他拒绝了所有的求爱者,却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镜花水月,当然不可得,美少年在水边痛苦地死去,变作一朵清幽脱俗、甚为美丽的小花。这朵花也以这个少年命名——水仙的英文名就是Narcissus。
神话的最大功能是讲述万物起源,奥维德的水仙故事就是讲水仙的来历。但神话是丰富的,在后人的讲述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大名鼎鼎的培根写过一篇文章,题名《那喀索斯,或者自恋》。于是,水仙神话就与自恋联系起来。20世纪英国著名学者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中,更是创造了一个英文单词Narcissism。这个精神病理学术语,后来也成了英语中“自恋”的代名词。著名的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于1939年至1941年译注此书,在翻译这本书时,潘光旦先生把Narcissism译成“影恋”。也对,那喀索斯本来就是顾影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