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三期

金融护航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23 作者:

  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金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金融护航高质量发展,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执笔  |  本刊记者  张琴琴 

    

  春满山河际,奋进正当时。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着眼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金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表述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经济、健全资本市场功能等成为两会热议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金融护航高质量发展,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80%左右,孕育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为中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把握政策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就如何支持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诸多代表委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受限于重抵押、重担保的贷款模式,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林建华表示,供应链金融整合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存货担保等增信支持,为产业链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有助于纾解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于“稳链、补链、强链”,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作用。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近4年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速超过25%,贷款利率累计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线上保险、数字信贷等创新产品加快发展,普惠金融覆盖面和精准度显著提高。但当前,约束金融机构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普惠金融的问题依然突出,据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原银行董事长徐诺金建议尽快出台普惠金融促进法,明确普惠金融需求者和金融机构作为供给者的权利与义务,明晰金融管理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引导、激励、评估和监督等职责及权力。 

  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合作密切,中央企业可以发挥引领支撑和龙头带动作用,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培育一大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认为,国有龙头企业应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主动与产业链上下游的科研机构、高校、民营企业积极沟通,构建产业链发展联盟,牵头建立协调会商和利益共享机制。各类国有企业可以更加主动作为,发挥市场优势和资金优势,通过战略合作、参(控)股等方式,与产业链中小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提供更多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场景。 

  完善科技创新投资容错机制,鼓励国有资本敢于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新董事长周渝波建议,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按照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原则,针对科技创新投资特点制定规范的容错程序,明确国有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投资中,如果遵守决策程序、履行应尽义务且不存在故意违法违规情形的,可以不追究单个科技创新投资项目国有资本损失的个人责任,以此消除国有资本开展科技创新投资的顾虑。 

    

  推动数实融合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截至2021年,国内有16个省份的数字经济规模突破万亿元。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就包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的核心要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曲永义建议瞄准我国产业发展的数字科技需求缺口,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表示,新型实体企业在赋能供应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助推产业链降本增效、助力数实融合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鼓励新型实体企业助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数据是关键基础要素。2022年年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即“数据二十条”)发布,以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为重点,系统布局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为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明了方向。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体现了国家对数据资源价值的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数据交易所董事长张琦表示,建构全国统一的数据资产市场应当明确数据资产登记确权和数据资产凭证管理为国家数据交易所的法定职能,探索数据资产入表新模式,拓展数据资产作价入股、抵押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广阔的资产应用。 

  数据资源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数据要变成资产,还存在诸多难题。“一个普遍的难题是无法确定数字资源的所有权。而且从数据资源开发收集,到挖掘利用,再到开放共享,是一个体系问题。这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难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秦荣生说,数字资源体系的建设要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复杂,因为不光涉及商业利益,还涉及法律、制度、规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由于数据本身可复制、能够被多主体占有或控制,数据交易存在阿罗信息悖论及数据泄露风险,因此,推动数据产权落地、增强数据交易流通互信成为落实“数据二十条”面临的首要挑战。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建议:一方面在多层级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中探索数据产权,推动数据分类分级,完善授权机制,强化确权基础,通过探索建立三级数据交易市场,活跃产权流转机制;另一方面在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中探索数据流通互信,探索利用体系化的技术安排,确保数据流通协议的确认、履行和维护,解决数据流通主体间的安全和信任问题。 

    

  助力能源行业低碳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推进也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显。 

  如何强化金融对能源类市场主体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持?发展碳金融成为能源行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胜利建议,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资产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发挥龙头绿色低碳企业核心作用,为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担保,探索开发应收账款融资等产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强绿色资产识别、环境效益测算、风险监控等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建议支持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展碳汇交易试点,搭建碳交易结算平台或运行机制。 

  我国碳市场建设对推动企业的碳管理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目前覆盖面较窄,对未参与碳市场的企业缺乏有效引导,大部分企业也尚未意识到碳管理的重要性。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优化碳市场配额发放及履约机制,创新以配额为基础的碳金融产品,突出配额的资产属性,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多元化碳交易产品种类,尽快重启CCER项目申报,扩大CCER项目类型,适时引入碳期货、碳远期等交易产品;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者范围,激活碳市场流动性,提高碳市场交易量和交易价格。 

  推动碳市场建设对于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碳市场步入第二个年头,其发展方向也是从业人员的一大关切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局长杨宗儒建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推动多层次碳市场建设:一是尽快完善碳现货市场,给予市场稳定预期,包括加快推进碳市场立法进程、制定科学合理的碳市场发展规划、建立长效数据质量监管机制、建立完善信息披露和联合惩戒机制;二是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建设一个价格有效、功能完备的全国碳市场;三是强化期现联动,推动期货市场适度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