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三期

金融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融”

发布时间:2023-05-23 作者: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金融业要充分发挥融资融智融才的作用。 

    |  孙兆东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2023年年初,多地出台的产业政策也频频提及“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过去五年增强科技引领作用的工作时提到,“创设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引导创业投资等发展”。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立足自身能力和禀赋,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应强化对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有效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金融助力科技,科技融入金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部长通道”发言、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均强调了要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涉及科技龙头建设、基础研究能力巩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 

  我国未来在高端半导体和芯片等急需技术进步方面的突破,取决于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 

  下一步如何推进基础研究工作,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作了介绍:一是加强由好奇心驱动进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二是加强由国家战略目标驱动进行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三是加强由市场驱动进行应用型基础研究。 

  过去五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多项数据折射出新时代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最新成果,也凸显了推进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问题背后对资金的大力需求。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要发挥金融领域作用,加大对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的支持。 

  金融要从思想动员、金融政策、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首先,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畅通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精准有效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其次,围绕科技创新、科创企业发展、科技人才培养、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热点,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金融生态,推动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五链”融合发展,在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金融的助力作用。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以后,金融发展与科技发展会深度融合为科创金融。 

  金融业可以从金融投入与科技活动产出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模型,推动科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创新金融机构科创金融风险分担模式,将科创金融业务、金融科技发展纳入金融机构绩效考核范围,加强科创金融业务、金融科技活动合规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科创金融风险。 

    

  融资融智又融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人才及团队培养支持力度。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往往投资周期较长、耗资巨大、重点投向基础研究,长期以来以财政资助为主导,市场化机制尚未有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党领导下的国家科技动员,但举国不仅是举政府和国家财政之力,也包括举市场多元主体、社会各界之力,综合各方力量协同发力。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助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金融业要充分发挥融资融智融才等多方面关键作用。 

  一是对于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监管部门应出台更加明确的指引,鼓励金融机构综合运用直接融资、信贷投放等综合性一揽子解决方案,对接关键领域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 

  二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应参与搭建“科技、人才和金融联动协同平台”,高效促进基础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建设。金融机构应发挥服务企业建设的经验,以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孵化、辅导科技创新项目,力促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是注重跨界人才培养,这既包括金融行业的人才培养,也包括关键领域科技创新人才、企业人才金融素养的培养,让企业人才更好运用金融工具和手段,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在金融助力下落地转化,实现长期价值创造。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著有《术说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