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三期

解码中银消费金融模式

发布时间:2023-05-23 作者:

  不少消费金融机构迟迟打不开市场,是因为缺少足够的消费场景、成本收益不匹配、缺少真正基于数据风控的标准化操作方案。  

    |  沈浪 

    

  按照农历生肖纪年法,12年为一轮。2022年6月,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费金融”),这个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中国银行旗下的综合经营公司和上海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在度过12周岁生日后,终于等来了其成立以来最好的时代。 

  资金通道全线贯通 

  2021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商业银行率先获准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 

  经过两年的探索,2022年年底,监管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新的通知,参与方在最初的6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基础上大幅扩容,消费金融公司与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托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一起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拿到通行证后,头部消费金融机构迅速行动起来。根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公布的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继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后,中银消费金融于1月31日开户,成为消费金融行业中第二家参与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机构。 

  这是金融行业的一小步,但对于中银消费金融乃至整个消费金融行业而言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长期以来,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一直饱受融资渠道单一的困扰。在早期,从业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借款、股东资金、同业拆借、金融债和银团贷款。2016年1月,中银消费金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全行业首单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产品,融资渠道有所拓宽,融资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不过,掣肘依然明显。 

  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达13.75亿元,在全行业名列榜首,被称为“盈利王”,然而随后几年其业绩却波动下滑,根本原因就在于前期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对资本消耗较大而不得不主动压缩信贷业务规模。 

  现在,中银消费金融开通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意味着该公司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亦有利于提高整个公司的流动性和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资本的周转率,拥抱轻型化商业模式。 

  过去,中银消费金融每放出一笔款,可能需要从头跟到尾,只有当用户归还完最后一分本息才宣告结束,资金占用非常严重。有了ABS之后,中银消费金融可以将一些相对优良的个人消费贷款与信贷打包,拿到资本市场及时变现,再将提前获得的资金放贷给新用户,实现滚动式发展。对于不太好收回的部分,中银消费金融可以将其出售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也就是说,各类资产都可以根据需要打包出售。 

  搭上这个快车后,中银消费金融无需像过去一样负重前行,遇到机会便可及时出手。 

  股东优势成重要筹码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提出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列在重点工作的第一项,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出台的政策无疑利好消费金融行业。作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头部企业,中银消费金融相对于同行无疑更有机会瓜分更大的蛋糕,该公司的股东资源就是其重要的筹码。 

  中银消费金融初始股东有三家,分别是中国银行、百联集团和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经过2015年、2019年两次增资扩股,引进了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强大的股东阵容带来的除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还有许多无形的资源。 

  传统金融机构通常是将普通储户或投资者的资金汇聚起来,然后贷给大中小型用户使用,具有投向相对集中、审核链条长、风险可控性比较强等特点。消费金融行业恰恰相反,其面向的是成千上万的个人消费者,需要大量的场景来触及潜在的用户,风险也大大增加。不少消费金融机构迟迟打不开市场就是因为缺少足够的消费场景、成本收益不匹配、缺少真正基于数据风控的标准化操作方案。 

  问世12年来,中银消费金融从最初的探索线下面签模式到逐步搭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7家区域中心的全国性消费金融公司,成为各类榜单的常客,贴近用户需求又风险可控的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银消费金融网站资料显示,其目前拥有新易贷—乐享贷、好客贷与新易贷—信用贷,虽然看起来花样不多,但却涵盖了以抵押为基础的抵押消费贷款、以信用为依托的信用消费贷款、商户联合形式的交易分期消费贷款,直击用户痛点,又减少了消费者的选择焦虑。 

  能够设计和运营好这些产品,其背后各方股东在品牌价值、战略洞察、消费场景、平台资源、国际经验、风险管理、实战能力等方面的加持不容忽视。 

  释放金融科技的力量 

  历史经验表明,金融机构出现生存危机很少是因为缺乏用户,绝大多数都是倒在风控上:钱放出去了,到期却无法收回,导致呆坏账高企,投资者闻风而动产生挤兑风波。 

  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也可能发生在市场旺盛的时候。 

  过去三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消费金融行业遭遇比较大的挑战,黑天鹅事件频发,消费金融企业呆坏账明显上升。但在市场旺盛的时候又可能出现另一种景象:大量消费者涌进金融机构借款,从业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不想放弃每一个商机,导致许多资质较差的用户也能拿到借款,结果可想而知。 

  过去12年来,中银消费金融不仅走过了市场最旺的时候,也成功经受住了市场寒冬的考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先进的智能风控体系。 

  今天,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各行各业,消费金融行业也在强化智能化技术在服务流程中的应用,它们纷纷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相比之下,中银消费金融走得更远,除了其应用新技术推动业务营销、贷后服务升级,还通过业内先进的建模技术进行用户分类定价。如此一来,用户的风险等级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进行更为精准的刻画,再结合活体检测、人脸识别等反欺诈技术,使得更多产品达到了“秒批秒贷”的程度。中银消费金融建立起统一的用户管理平台,联通内部数据与外部合作方数据,从身份属性、金融属性、行为属性、风险属性等多个维度,建立起自己的用户标签体系,衍生出丰富的用户画像,形成完整的智能风控体系。  

  在消费金融行业野蛮生长的发展时期,36%一度被消费金融行业默认为通行的利率红线。2021年7月,监管部门要求当年内将贷款年化利率降至24%以内,从业机构此后陆续将利率降至24%以下。不久前有消息称,多家消费金融机构收到监管部门口头指导,要求个人放款利率降低至20%以内。虽然一些从业人员表示暂未听说该消息,不过,利率下行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利率的下滑可不只是影响到大家多赚一点还是少赚一点,而是会直接影响到消费金融企业的生存。在利率很高的时代,一家公司即使风控弱一些,由此遭受的损失也可能从丰厚的利润中找补回来;当利率跌到一定水平时就不同了,高企的呆坏账不但会吞噬正常利润,还可能造成可怕的亏损。 

  不容忽视的是,2018年中银消费金融从业绩冠军之位跌落后,行业排名一直在四五名间,2022年排名更是在第5名之外,未来如何直面获客成本、风险管理、金融科技应用、消费场景、资本补充渠道等挑战,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