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三期

兴县农民银行与刘少白

发布时间:2023-05-23 作者:

  兴县农民银行虽然规模小、历史短,但富有特色,发行的兴农币是我党抗日战争时期最早的抗币且币值稳定,为解决抗日军需作出了积极贡献。 

    |  王红曼 

    

  1937年9月,日寇占领晋北重镇大同和娘子关,太原情况危急。晋西北区党委决定,由秘密党员刘少白前往老家兴县,协助八路军一二〇师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此时,由贺龙、关向应、肖克率领的一二〇师挺进晋西北,在兴县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晋绥抗日边区政府,此后晋西北八路军深入敌后,连续收复失地。 

  当时根据地金融市场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市场混乱,抗日战争初期,山西省钞大量涌入晋西北,新省钞又多是十元、五元面额,辅币在市场上几不可见,市场交易很不方便。一些不法奸商趁机倒贩银元、法币或扩大发行铺号票券,进行金融投机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边区要坚持长期抗战,保障军需民用,首要问题是保证财政经费的来源。为了稳定金融、物价,保障供给,晋西北区党委和边区政府决定在晋西北创办银行,由刘少白任银行经理。 

  在根据地创办银行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既没有资金,又没有设备,尤其缺乏专业人才。可是,刘少白凭着对党、对人民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欣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各方大力支持下,于1937年10月在兴县城内孙府前的一个院子里召开了首次银行董事会,商讨创办银行事项。经过讨论,董事会一致决定,将银行名称定为“兴县农民银行”。 

  兴县农民银行要开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启动资本金。为此,刘少白费了很大心血,多方筹划,动员全县百余富户献款。他以身作则,先把自己自辛亥革命后历任河北省建设厅厅长、天津商品检验局长、绥远省乡村教育委员会主任时留存的积蓄拿出来,又去做地方绅士牛友兰、刘训山等人的工作,动员他们为抗日战争贡献力量。这些绅士深明大义,慷慨解囊,仅牛友兰一次就献出23000元白洋、150石粮食。在他们的带动下,兴县这个当时不到十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很快凑足了3万多元白洋、700多担粮食,为建立银行筹措了基金。1937年11月底,兴县农民银行宣布正式开张。 

  启动资金有了,下一步就是准备印制纸币。当时纸张来源不足,印刷条件也十分艰苦,银行就只能用普通纸代替专业印钞纸,没有钢印就只能用石印代替,没有人刻印板就由员工自己刻。票面设计绘图由刘少白、牛在华、刘孝先等人共同研究,他们边设计、边修改,票样确定后,请了一位刻章工人进行雕刻,然后制版。为了防止伪造,票面上专门添加了三处暗记,对外严加保密。印版做好后交由兴县城东关一家十分简陋的小印刷厂印制,该厂只有2名工人和1台石印机。印刷钞票时,银行工作人员轮流监印,钞票印好后当即拿回银行,并加盖专用章。 

  抗战时期,各类物资都十分紧缺,一时难以买到号码机。无奈之下,银行员工就用钢笔手工写纸币编号。因为人员少、发行急,只能全员出动,作为经理的刘少白率先垂范。由于是手工盖章和编写号码,工作人员手上常常磨出血泡,但谁也不吭声不叫苦,克服千难万难,硬是把该行的第一批票子赶印了出来。 

  1937年11月开张到1938年,兴县农民银行先后共印制了三批纸币。第一批印制了3万元,均是面额分别为五分、一角、二角、五角的小票面纸币。第二批印制了5万元,面额均为一元。这两批票子纸质太差,在流通中有诸多不便,1938年5月,刘少白专程到西安采购回一批专供印钞票的纸张和印版,兴县农民银行接着又印出了第三批质量较好的钞票,共计7万元。截至1940年,兴农币共计发行233.02万元。虽然纸质稍差,但“兴县农民银行币”面额小,流通方便,信誉很高, 因而群众争相用法币、省钞兑换。兴农币迅速打开了流通市场,流通范围一度扩大到临县、岚县、河曲、保德、偏关一带。 

  刘少白经常教育工作人员,银行的钱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银行钞票也大都交给八路军以供军需急用。刘少白不仅在开创兴县农民银行的问题上考虑周详,治理有方,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体现出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一丝不苟的高尚品格。虽然年过半百,又是经理,但他始终和大家同甘共苦,为结算账目,经常熬到深夜,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和大家一起打扫卫生。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1940年5月10日,兴县农民银行扩建成西北农民银行,刘少白连任行长,直到1942年晋绥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对银行进行人事调整时止。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