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三期

“徽骆驼”的精神传承

发布时间:2023-05-23 作者:

      |  元子 

    

  徽州方言中“骆驼”一词的发音与“老大”极为相似,徽商实力雄厚,雄霸一方,也因此被冠以“徽骆驼”之称。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业族群,他们做生意的故事就像他们爱品的毛尖一样,初尝清淡,回味无穷。央视纪录片《天下徽商》就描述了一代徽商因货运输边而起,因盐引改革而兴,又因遭逢近代历史巨变而逐渐式微的发展历程。 

  今天,“徽商”仍可指代安徽省的企业家。但在历史语境中,这个词专指旧徽州府地区——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六个县的商人。徽州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活动记载,但其真正发展壮大是在明朝,并于清末民国初衰微。徽商与潮商、晋商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商帮,留下了“无徽不成商”的美名。 

  所谓“穷则思变,困则思革”,徽商的兴起正体现了这个道理。在徽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由于徽州的自然环境相对严酷,没有农业基础,徽州人不得已小小年纪就远走他乡,当学徒做生意,从此走上经商道路。 

  传说出门前父母都会为孩子准备一个麻布袋,袋子中有一些徽饼,还有三条绳子。通常带的徽饼只够果腹数日,也就是说出门的人必须要在数日内找到营生,否则就会饿肚子。所谓“出门身带三条绳,可以万事不求人”,跋山涉水都需要用到绳子,必要时还可以用于自我了结。因此,这些绳子都比较粗和长,撑得麻布袋鼓鼓囊囊的,背在身上,人看起来像一只骆驼——这也是关于“徽骆驼”的另一个说法。 

  一直以来,徽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被刻画成充满文艺气息的中式儒商,平素里喝喝茶、写写字,不紧不慢,面对外界变化波澜不惊,却能在不经意间创造商业神话。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能看到他们更有血有肉的一面,也能一窥表象之下的真实。 

  徽商的观念中,小生意可以靠运气,大生意绝对是一场需要深思熟虑、清晰布局,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棋局”。因此,面对涌现的商机,徽商特别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因为他们深信布局决定结局,偶尔败个一两场算不了什么。他们习惯轻描淡写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但到了千钧一发之际,又能凭借破釜沉舟的魄力、超强的执行力和协作能力取胜。此外,他们还对“用户体验感”有着天生的敏锐,并天才地应用在人际关系领域,总有办法让需要的人脉自己找上门来。 

  徽商不像商人,还有另外一个表现,那就是他们的义利观常常不仅限于“赚钱”。徽商受儒家“仁义礼智信”影响极深,好学且重视教育,所以常常会做出一些舍利取义的事,流传下来许多精彩的故事。有这样一个说法,徽商到了哪里,哪里的文化就会繁荣,因为他们擅长用文化做生意,也擅长将生意做成文化。其实,这也是其高明所在——生意总有起落,文化终可传承。正因如此,如今安徽商人背上的“麻布袋”中,“思考”“把控”和“担当”三根绳仍未消失。 

  看完这部堪称徽商铸史的纪录片后,在心生钦佩的同时,我也不禁产生了惆怅之感。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大环境和个体拼搏共同成就了徽商的辉煌。但时也命也,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进行,战争及课税压垮了徽州最后的家底。其实,“徽骆驼”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商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不管是否雄霸商界、富甲一方,都要坚持开拓进取、广积厚德,以诚信处世,以质量取胜,必要时还需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