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四期

产业+金融:演进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3-06-02 作者:

  持续升级和融合之后,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将不再是单向流动的价值链,而是能促使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执笔  |  本刊记者   苏慧婷 

  不久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电e金服”平台由国网浙江电力助力与工信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实现联通,两平台互设服务专区双向引流,共享科创贷等16类金融服务。今年以来,已助力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超过17亿元,释放保证金超6亿元。 

  “电e金服”是国家电网作为产业链“链长”,面向全社会自主创建的线上产业链金融平台,助力上下游企业增信,获得更加优质、普惠、便捷的金融服务。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金融与实体产业需要更好地融合互动、共赢发展。由产业集团主导的产融结合模式在国内外的金融实践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成绩。世界500强企业中,约八成以上曾开展与产融结合相关的经营活动。我国也有数十家大型央企投资兴办产业金融。作为典型代表之一,国家电网开展产业金融业务,实现能源电力产业与金融的交叉协同,深入服务实体经济,且不断更新迭代,正是践行了产融结合的发展逻辑。 

        

  回顾全球产融结合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其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早期商业银行与商业贸易结合的最初形态,此时初步形成了金融垄断资本主导的产融结合模式,也造就了美国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等一批大型企业。 

  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受到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多国政府总体倾向于限制垄断资本主导的产融结合,普遍采取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产融结合主要依靠金融市场完成。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7年,欧美金融业管制有所放松、自由化发展逐渐成为主流,金融创新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传统产融结合模式也出现了深化乃至过度复杂的情况。 

  第四阶段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开始反思金融控股集团的负面影响,部分国家强调避免过度金融化,有的大企业开始“去产融化”,产融结合的整体趋势向聚焦主业、产融协同发展。 

  其间,美国的市场主导型、德国的全能银行制、日本的主办银行制、韩国的政府主导型等各具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兴衰交替。 

  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是,2015年以来,曾经是海外产融结合成功代表的美国通用电气(GE)逐渐剥离金融业务,回归高端制造业,引起了各方对于产融结合前景的争议。 

  然而,产融结合仍是现代金融与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趋势,其作用既不应被扭曲夸大,也不应被故意忽视。 

  我国的产融结合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金融市场和流通市场的发育,产融结合的探索也逐步铺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始试点,工商企业参与创建股份制商业银行。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被视为大型企业开展产融结合的标志性事件。 

  此后,20世纪90年代,产业资本更多开始介入非银行金融机构,一批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逐步形成,证券投资基金成为金融资本间接投资产业领域的重要方式。 

   2004年以后,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快速发展,产融结合又掀起了新的高潮。众多企业集团在巩固已有金融产业布局的同时,积极参股、控股、发起成立证券、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当然,在产融结合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过混乱和整顿。其中既有资本市场繁荣下的新探索,也有“德隆事件”引发的冲击和反思;既有国企与民企全面拥抱金融,也有新的问题和新的监管方式。可以说,当前我国产融结合不断演进、更新,来到了新的发展节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融结合大体上可以分为“由产到融”及“由融到产”两种形式。由产到融,即产业资本主导型,是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业转到金融机构,形成金融核心;而由融到产,即金融资本主导型,是金融资产有意识地控制实业资本,而不是纯粹地入股。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中国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资金形态已越来越具备资本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少数初步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但我国产业资本较之银行业更早成熟,并且,我国政策规定银行业不能投资实业,所以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多为产业集团向金融业投资,即“产业投资金融”。 

  从我国已有的产融结合实践成果来看,其正面效应十分显著。 

  首先,具有资源配置效应。近些年来,产融结合所涉及的产业通常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能源、钢铁、汽车制造、房地产等支柱产业,这表明产融集团作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超脱市场机制下一般企业的经济狭隘性与短期性,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更为合理地配置资源。 

  其次,具有规模效应。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尚处在完善阶段,因而在相当长时间内企业融资困难仍将是一个客观事实。产融结合以金融资源帮助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企业、培养核心企业,能有效增加实业领域的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并借助金融杠杆效应迅速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实现企业规模扩张。 

  再次,具有公司治理效应。产融结合后,产业企业和金融企业可以相互督促对方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内部人控制”现象。银企信息内部化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监督企业的有效途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特殊企业治理优势参与企业改组和治理结构重筑。同时通过产融结合,国有银行可以引入大量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新兴股东,后者也会把一些先进的企业治理理念引入商业银行的治理过程。 

  最后,具有产融协同效应。开展产融结合的金融企业和工商企业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人才、资金等优势,相互协同发展。具体包括信息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销售协同效应。金融机构能够在产融结合中节约交易成本、信息成本、风险管理成本等各种费用,及时发现有利的投资机会,实现投资管理的规模经济效益。工商企业可以利用金融机构的融资、结算、发行便利,降低财务费用,在客观上还为产融双方财务稳定提供了保障。 

  不可否认,产融结合的过程也伴随出现了产业资本追逐金融化、虚拟化发展,甚至盲目向金融业扩张、将金融机构作为“提款机”等现象,类似农凯、德隆、复星等企业集团发生的严重危机为市场及监管层提供了镜鉴,相关的制度创新与完善也在持续推进之中。 

  观察国外成功的“由产到融”案例,成功的产融结合都离不开对实体主业的密切结合。例如,卡特彼勒的“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降低了违约成本,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的“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降低了信用风险控制成本,沃尔玛的“零售+消费信贷”模式节约了营销与管理成本。 

  就国内的产业主导型企业集团来看,坚持把握服务主业、依托主业是产融结合应当遵循的不二原则。在发展过程中,还需权衡好对内金融服务与对外金融服务的关系。对内金融服务,是指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保障企业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乃至服务于产业扩张与产业链优化。对外金融服务,则是专门拓展特色金融业务,乃至形成对外的金融支持能力,获得新的利润来源。 

  产业集团在拓展对外金融服务方面比较优势不足,难免面临困难和挑战。相较而言,优先整合内部资源,在产业链进行必要的金融资源配置,更具可行性和持续性。 

  具体到金融服务,则同样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和演变。最初,主要体现为直接面向单点客户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与产业集团紧密相关的财务公司逐步发挥出产融结合的优势与作用,提供一对一的融资服务居多。继而,沿产业链上下游布局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模式逐步扩展。例如,融资租赁业可以为细分产业链的主体提供“制造+服务+金融”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经营性租赁、资产运营、管理及工程设计业务等,与全产业链企业共同成长。接下来,以产业为核心,以平台为拓展方式的产融生态圈模式将占据主流。以支持产业、服务产业的方式,开展金融撮合乃至金融业务,以平台集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终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线上化发展,将提升产业金融的效率与风险防范能力。 

  产融生态圈的构建,既是产业自身的需求引致,也是由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发展共同促生的。 

  科技是产融升级的加速器。以iABCDE(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Data Analytics、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金融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驱动产业金融在各环节实现突破,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新引擎。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进行产业赋能和数据信息、业务信息、场景信息等数据打通,使产品服务更加智能、场景结合更加紧密、数据价值更加凸显,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能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资本形成连接产融的纽带。在产业金融中,资本不仅是获利手段,还能帮助产业金融企业形成了与合作伙伴间的关系纽带, 在共赢的目标下实现整体共同发展和价值增值。在产业升级进程中,股权投资是转型的重要动力。投资的目的往往包括短期利润和长期的协同回报。投资方与被投资方逐步形成产融协同,在共赢的目标下融入彼此产业圈和生态圈,深度布局能够使产业链逐步演化形成生态,谋求共同发展。 

  垂直经营塑造产融竞争力。市场竞争和科技进步促进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链企业向专业化转型,自身定位更清晰、明确,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原有的边界模糊的分工体系,也就使产业分工和行业划分出现了垂直化特征。通过垂直拓展产业链细分市场、纵深挖掘行业,产业金融机构能够利用自身禀赋和能力,立足于垂直领域,精准识别细分市场客户,依托产业链满足上下游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 

  构建产融生态是大势所趋。产业金融本质上就是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服务生态圈。持续升级和融合之后,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将不再是单向流动的价值链,而是能促使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凭借数据共享和金融科技手段的进步,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产业金融平台链接各方商业主体,促进资本健康地流向实体产业,优化金融生态体系,使得金融能更好服务于产业的各类主体,形成共生共赢的产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