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持续复苏 增长后劲充足
文|刘学智
年初以来我国消费市场快速复苏,线下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接触型、出行类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无论从政策支持还是居民消费能力及意愿来看,我国消费动能将进一步释放,有望保持较好增长势头。消费将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动能,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并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
今年以来持续复苏
“五一”假期消费相关数据非常亮眼,接触型、聚集型服务消费明显改善,线下消费的快速恢复已经步入正轨。文旅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根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美团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三天全国生活服务业线上日均消费规模较2019 年同期增长133%。影视娱乐方面,“五一”档电影总票房14.71 亿元,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以上数据表明,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已经消退,消费已经恢复到正常状况。
从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来看,消费活力持续增强,消费增速是三大需求里增长最快的一项。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833亿元,同比增长8.5%,比1~3月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达到18.4%,比3月加快7.8个百分点。在市场销售回暖、促消费政策不断显效以及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作用下,消费增速显著加快。
年初以来消费复苏呈现出三个较为典型的特征。一是线下消费场景不断拓展。居民外出购物、就餐、旅游、观影活动显著增加,相关消费需求较快释放。1~4月全国餐饮收入增长19.8%,其中4月增速达到43.8%;4月电影票房收入同比增长四倍左右。出行类相关服务消费大幅回升,4月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95.8%。二是升级类商品零售增势较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1~4月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分别增长18.5%、10.1%、9.3%,其中4月增速分别达到44.7%、25.7%、24.3%。三是网上购物消费持续增长。1~4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4%,增速比1~3月加快3.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8%。
有望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当前,我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线下消费需求快速释放,我国消费场景基本修复完毕,消费逐渐实现复苏。无论从政策支持还是居民消费能力及意愿来看,我国消费动能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有望进入增长阶段。
从宏观政策来看,我国正在从多个维度促进消费增长。
首先,把促消费作为扩内需的首选,消费增长后劲充足。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了今年工作重点的第一条,足见其重要性。而提及消费,表述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意味着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扩大消费不是权宜之计,不仅是当前尽快恢复经济动能、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而且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客观要求。扩大消费需求需要建立和完善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改善消费的软硬件条件,加强商贸流通设施网络、物流、冷链运输、宽带、充电桩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释放消费增长潜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力度将持续加大,涉及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生育等方面。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定在了1200万人左右,为历史最高,以更大的力度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近几年我国连续上调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优待抚恤、失业和工伤保障等标准,将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此外,我国加快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作用,将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最后,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催生新型消费需求。为促进新型消费健康发展,近两年来国务院及多部委发布了《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等政策,我国形成了推动新型消费的制度合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数字赋能、商旅文体融合等打造消费新场景,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快速发展,起到了恢复消费和扩大内需的作用,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从消费能力和意愿来看,消费具备持续增长的潜力。
在消费能力上,过去几年疫情影响了信心和预期,但并未削弱消费能力。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有序恢复,一些前期受到疫情影响压抑的消费需求快速释放,为消费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经济复苏带动居民收入有效增长,消费能力将持续得到提升。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上年全年0.1个和0.9个百分点。第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望显著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将随之增长。
在消费意愿上,过去几年里受疫情冲击,居民预防性储蓄显著上升,导致消费意愿下降。从2020年到2022年,我国居民部门储蓄存款分别增加了11.3万亿、9.9万亿、17.8万亿元;相较于2019年,这三年里居民部门累计增加约10万亿元超额存款。今年4月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元,表明随着疫情的消退,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已经逐渐下降,消费意愿正在逐渐改善。第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73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上年全年3.6、4.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消费的意愿和信心正在恢复。
在消费增长点上,伴随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意愿的改善,聚集类、出行类仍将是消费增长的首选领域。随着消费场景修复,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回归正常化,餐饮、交通、住宿、旅游等增长势头保持较好。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优化,“保交楼”效果显著,1~4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18.8%,并带动商品房销售逐步回暖,居住类消费将整体好转。1~4月商品房销售额增长8.8%,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1.8%,后续家电、家具、装潢等居住类消费也有望随着地产竣工和销售进展持续改善。
带动作用增强
今年第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比2022年显著回升33.8个百分点,成为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需求。支撑消费的有利因素逐渐增多,第二季度消费增速将进一步提升。随着低基数效应的减弱,第三季度之后消费增速可能有所回落,但消费整体恢复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预计2023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将在60%以上,消费将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动能,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费将成为国内需求的主引擎和基础性力量。从短期来看,随着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居民消费意愿逐步增强,消费市场将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从中长期来看,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市和农村的消费市场潜力都还很大。从消费升级来看,我国总体上已由温饱型消费阶段进入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阶段,新场景、新业态、新技术催生新需求,新型消费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以消费需求为引领,能够带动研发、生产、制造、服务等全面创新,促进上下游产业提质增效。还能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局面。以新能源产业为例,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累计达到229.1万辆、222.2万辆,同比均增长42.8%,市场占有率上升至27%。在需求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快速增长,并加速促进多产业联动发展。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不断迭代升级,自主研发的高等级电工钢产能快速提升,充电桩、换电站快速增长,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和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体系。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促进汽车、信息技术、交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智能网联、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的发展步伐正在加速,打开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作者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供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