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五期

A股有望延续趋稳向好

发布时间:2023-06-30 作者:

  

|郑罡 

   

   

  5月的上证指数终于站上3400点的位置,而这次A股后续表现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4月底为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最后期限,考虑到2022年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在各上市企业陆续披露年报后,股市经历了短暂的波动,最终将呈现出稳定向好的趋势。 

  2023年海外金融市场并不平静,欧美多家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影响了部分A股投资者在五一长假前的持股信心。近期A股行情的结构性变化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沪强深弱,这与前几年的深强沪弱格局有了较大不同,侧面反映市场风格的转变,投资者由追逐成长转向注重价值。政策面也倾向于吸引长线投资者参与A股,对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考核周期也逐步延长。因此,当下A股短周期或出现一定震荡波动走势,但随着蓝筹股市场权重的提升,后市行情长周期波动有望趋于收敛,当前市场再现去年沪指3400点附近大幅回撤行情的概率偏低,A股仍有望延续趋稳向好形势。  

 

  经济恢复形势乐观 

 

  一季度国内GDP增速达到4.5%,环比提升1.6%。增长较为明显的是第三产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接触性服务业和聚集性服务业恢复较快,这三个行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5%、4.8%和13.6%,环比较上个季度分别提高5.2%、8.7%和19.4%。服务业需求改善有利于供给的恢复,有望带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回升。第二产业则稳步恢复,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环比提升0.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第一产业则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农林牧渔增加值同比增长3.8%。 

  当前社会投资和消费仍处于温和恢复状态。其中消费方面,受益于各地政府补贴及整车厂降价刺激,3月汽车销售扭转了1~2月的下滑趋势;楼市销售形势有所改善。在投资方面,一季度国内投资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0.5%、8.7%和3.6%,第二产业投资增速较快,而第三产业后期有望受益需求带动的投资增长。预计二季度国内经济延续恢复增长趋势,考虑去年二季度的基数影响,今年二季度GDP同比数据或将显著提升。 

 

  注册制改革强化市场韧性 

 

  今年2月,A股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4月,主板首批注册制新股上市,表现平稳。今年4月A股市场新上市35家,募资总额500.36亿元,而去年4月的A股IPO融资规模为833.74亿元,可见改革之后扩容压力有限。注册制改革全面铺开也使得市场化机制覆盖全部A股存量品种,退市股票数量或有所增加,炒新炒差的市场风险加大,投资者更需关注上市公司质地和投资回报情况。 

  当前居民存款尚未有显著迁移至金融市场的迹象,仅从国内投资者存量规模的市场偏好来看,低估值绩优股和蓝筹股一季度受到资金追捧。而一季度外资涌入1859.88亿元,海外投资者对A股低估值蓝筹品种的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A股市场的投资风格。随着注册制改革全面推开,新股市场化发行不再限于高估值成长品种,低估值价值品种也有望获得便利上市渠道,新股流动性溢价对主板市场低估局面的改善有助力作用,此前深强沪弱格局或面临再平衡过程。低估值价值品种的股价更多影响A股市场指数重心发展,而随着A股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蓝筹低估局面的改善,蓝筹股抗风险能力提升,A股行情韧性逐步强化,大盘重心有望震荡上行。

 

  国企改革带来上涨行情 

 

  随着2020~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行动蓄势待发。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将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由原有的“两利四率”优化为“一利五率”(“两利四率”即利润总额、净利润,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强度、资产负债率;“一利五率”则是将其中的净利润改为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改为营业现金比率),明确2023年中央企业“一利五率”目标为“一增一稳四提升”,“一增”即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力争取得更好业绩;“一稳”即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即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央企经营指标体系中部分经营规模指标调整为盈利能力指标,强调国企单位投入的回报收益,符合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关注,有利于提升上市央企国企的市场估值水平。 

  2023年沪市上涨行情中,部分“中”字头国企股价表现强势,长期低估值局面有效改善,并在市场阶段性调整中扮演稳定器的角色。由于上市央企国企历年股息回报明显好于A股成长品种,有望吸引更多长线增量资金的关注。 

  后续市场多空因素交织 

  增量资金的流入和存量资金的流入都会影响股票市场供需平衡,进而影响市场行情趋势发展。从去年10月以来的上涨行情看,外资流入是促成大盘上涨的重要因素。作为资金实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群体,外资大量增持反映其对A股趋势研判的转变。今年一季度后半段,尽管国内公募基金仍面临赎回压力,然而基金股票仓位开始逆势上行,看多市场群体逐步壮大。当然,普通投资者对后市判断仍有分歧,尤其是以往较为活跃的创业板呈现深幅调整,散户入市信心不足;而从多国股市历史行情来看,当散户成为市场做多主力时,往往预示着股市上涨行情多进入中后阶段。目前,居民储蓄大规模入市意愿不强,而A股看多阵营逐步扩大,大盘上行走势或仍处于初期阶段,后市趋稳向好形势仍可相对乐观。 

  欧美多国央行正在应对疫情期间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后遗症,不少海外经济体利率上行所带来的信用收缩过程仍将持续,或对外需增长形成考验。因此在稳外需的同时,仍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持续稳步扩大内需增长。面对海外金融市场出现不稳定迹象,中国人民银行也采取了阶段降准措施缓解市场流动性忧虑,可以预计在面对未来可能存在的海外金融市场风险时,仍有应对政策储备。另一个主要风险因素则是焦灼的俄乌冲突对全球商品市场乃至国际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不过,针对俄乌冲突的和平斡旋也在积极推进中,和平的力量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受冲突直接影响的欧洲国家也在转变此前的应对策略,各方都在寻求满足各自安全关切的最大公约数。 

(作者供职于英大证券管理有限公司,执业证书编号S0990511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