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五期

投资被低估的“大象”

发布时间:2023-06-30 作者:

   

  |张媛 

   

   

  国有企业在某些人的刻板印象中,被联想成“大象”,体型庞大,动作缓慢。这些“大象”通常集中于传统行业,从事基础性业务,业绩增长不突出。部分国有企业过去也客观存在着公司治理不够先进、企业文化不够活跃等问题。过去在二级市场这些“大象”较难获得很高的估值,导致一些投资者比较回避这些公司。 

  2022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公开演讲时提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概念,证监会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提升估值定价科学性有效性。市场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估值体系之中将中国资本市场呈现出的不同于传统资本市场的特点予以考量,国有上市公司股价也体现了相应的估值修复。 

  在投资中,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都值得被市场关注,真正优秀的经营业绩才能支撑二级市场的良好走势,而阶段性的概念和题材的短期扰动并不可能一路走红。基金的投资目标应是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企业。作为国企改革主题的基金,寻找高质量国企,进行长期投资,才能让投资者分享国企改革的红利。 

  当下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主要围绕供应链强链补链与数字化升级、建立和巩固创新主体、能源革命以及“以内促外”四个方面展开,形成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结构性机会也孕育其中。 

 

  产业链安全与公平溢价回升 

 

  在全球化浪潮中以全球配置为背景,企业会在产业链环节的上下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提升效率,增强国际竞争优势。但在如今逆全球化抬头的背景下,产业链本身的稳定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产业链安全与公平的溢价开始抬升。关键产业链环节和技术的自主可控,以及ESG的责任承担,在近年被资本市场提到了更高的地位。 

  以国内企业为例,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覆盖广泛,也存在部分行业自主性不足的问题,例如部分尖端材料、精密制造、工业母机和生物技术等产业,我国制造业企业虽然在持续追赶,但是仍有不少产业链关键环节仍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 

  部分行业要想获得发展,但其前期研究和投入成本较高,而市场容量不足以在短期提供显著的经济回报。另外在部分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性建设、绿色环保以及ESG推进方面,资本投入的经济效益短期并不突出,甚至要承担长时间的持续投入。一些配套的制度和措施能够帮助企业在继续承担长期目标的同时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以电站运营为例,国内电价市场化仍在有序推进。近年来新能源公募REITS的发售,为前期投入巨大的大型国企提供更多的现金流并减轻负债压力,企业会更有动力去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短板,市场也将为这种正向循环提供一定的估值重估。 

 

  重点关注聚合创新 

 

  3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在《人民论坛》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中提出,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其中,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尽快取得更多“从0到1”的突破,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 

  在国内产业链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出现一批创新型的企业。以日本在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历程为例,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NEC)于1962年收购美国仙童平面光刻技术后,日本正式拥有集成电路制造能力。一年后,日本政府要求NEC将美国仙童平面光刻技术对全日本所有的电子企业开放,日本企业快速掌握了半导体制造工艺,在与半导体诞生地美国的企业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基础性、前沿性、资本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的行业层面创新,可能更需要完整的创新生态社群。一些高资本密度、高人才密度的创新行业,则需要以一定的国家意志为主导,才能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国企央企为代表的企业或许是创新联合体的优秀组织者。这一创新联合体的发展需要政策参与和产业引导,聚合科学家人才、应用端创新企业、资本和最终用户,依靠生态社群间的交互和快速响应,达到快速开发迭代和创新的目的。 

  除了国内市场的突破创新,国有企业在全球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央企业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沿线项目超过3400个,“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实现海外营业收入超过24万亿元,对外投资收益率达到6.7%。在外部发展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国资国企中部分竞争优势企业,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对国际规则的把握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海外市占率和市场,在共建“一带一路”、完成“碳中和”目标等问题上,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也将出现一批极具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成为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的“大象”。 

(作者供职于英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