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庄的兴与衰
文|王红曼
钱庄兴起于明朝中叶,是我国旧式金融机构之一,最初的业务是货币兑换。
明朝中后期,白银流通量增大,钱币种类多样。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繁杂的钱币之间、钱币与白银之间兑换需求加大,为了回应这种需求,专门从事钱币兑换业务的金融组织——钱庄就出现了。
借助囤积制钱、操纵钱价等手段,钱庄规模逐渐扩大,并新增存放款业务,由商业资本向生息资本转变。清朝早期,北京有四家“恒”字钱庄最为著名,人称“四大恒”,即恒和、恒兴、恒利、恒源。“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披瑞蚨祥、腰缠四大恒”的民谣反映了“四大恒”当时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四大恒”据说创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名义上为四家,其实是一家,背后的东家为宁波商帮。
清乾隆年间,钱庄发展迅猛。
上海钱业公所的园碑上钱庄庄名可辨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至四十六年(1781年)有18家,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嘉庆元年(1796年)有64家,另有残损庄名34家。
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钱庄全部集中在南市(老城厢内外)。开埠后尤其是随着外国租界的建立,北市(租界)钱庄兴起,并且后来居上,数量与规模很快超过了南市。
到1858年,上海南北两市约有钱庄120家,其中“汇划庄”(上海的大钱庄组织成立了汇划总会,作为相互清算机构,凡加入汇划总会的钱庄即叫作“汇划庄”)70家,规模较大的有10家左右,每家资本额为3万~5万两。1873年“汇划庄”迅速发展到123家。
20世纪初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钱庄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兴盛。这主要是由于钱庄存放款以信用为主,且通过汇划总会建立了汇划制度,便利了各口岸钱庄介入华洋贸易业务。在这一过程中,钱庄经营范围扩大,业务品种增多。
晚清年间,钱庄开始兼营汇兑业务,主要采取联合通兑。一个钱庄就算在外地没有分支机构,但借助于各地之间同行业的联系,其所开票据依然可以到处通汇。
由于近代外国商品进口多集中于上海,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钱业内汇网络,在江南各地的资金清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内销过程中形成若干重要的集散地,如宁波、汉口、天津、杭州、福州、厦门、广州等。这些重要城市的钱庄数量激增,业务也迅速拓展,尤其是进出口贸易中短期的商业资金的需求,促使钱庄发展了一些特别的业务,如庄票、期票、申汇等信用结算形式。钱庄的迅猛发展也支持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1899~1907年间仅上海福康钱庄的工业放款就达419903两白银。
北洋政府时期,票号与典当行都已衰落。旧式金融机构中只有钱庄继续发展。
1910年的橡皮风潮前(汽车产量快速增长导致制作轮胎的橡胶需求量急剧增长,1908年秋,有外商宣称在澳大利亚种有大量橡胶树,创设橡皮公司,大肆招股,外商银行也参与其中承做该项股票押款,引来中国百姓竞相购股,股价大涨,至1910年7月,幕后操纵者暗中趁高脱手,外商银行亦同时宣布停止受押。一时股价猛跌,股民损失惨重,钱庄因此倒闭多家,形成一次金融风潮),上海有钱庄132家,1910~1912年倒闭一批,以后钱庄数量逐年恢复,1917年时开业的“汇划庄”有49家,1920年为71家,到1926年时已有87家。从资本总额来看,1912年上海全市钱庄资本总额还不到150万元,平均每家仅5.3万元;1920年资本总额增至776.8万元,平均每家10.9万元;1926年资本总额更增至1875.7万元,平均每家约21.56万元。
1927年,钱庄已经开始走向衰落。1935年全国钱庄数比10年前减少了一半。1934~1935年,北京、南京、广州、福州、太原五城钱庄总数减少近百家。上海是钱庄最为集中的城市,1927年至1937年的10年间,上海“汇划庄”只新设16家,歇业的却有57家。
钱庄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党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和垄断,“四行二局”等官僚资本银行逐渐加强其垄断地位,一般民族资本银行和钱庄的生存所受到的威胁日趋严重。
在农村,帝国主义侵略导致中国农村经济破产,钱庄在农村的放款无法及时收回。在城市,美国实施的白银政策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钱庄库存空虚,资金周转失灵,信用受到影响。多重因素下,钱庄大多数处于危机中,放款收不回,存款人对钱庄信心动摇纷纷提款,钱庄遂出现资金周转问题。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中国的经济状况也日益衰落。1933年“废两改元”(废用银两,改用银元。当年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和1935年法币政策以后,钱庄一向顽固维护的银两本位被银元本位所代替,其金融市场地位进一步被削弱,业务受到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钱庄沿用多年的汇划制度被否定,美国抬高银价,白银外流,又造成钱业大恐慌。自此,钱庄作为贸易桥梁的功能丧失,也不是本国银行赖以进行资金划拨清算的场所,反而处于本国银行的从属地位。
纵观钱庄的发展,它历经明末清初、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不同时期,虽然最终衰落,但其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过积极作用。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