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险共担”角度理解人类社会
文|刘子菲
为什么金融危机的受害者和金融体系的受益者,常常不是同一群人?美国投资风控大师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中给出了答案。
如果说塔勒布的前作《黑天鹅》《随机漫步的傻瓜》和《反脆弱》分别阐述了非对称性现象带来的危害以及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方式,那么《非对称风险》则是强调了利用“风险共担”机制约束傲慢自大者的重要性。在风险共担的前提下,随着时间流逝,整个系统会通过淘汰犯错的失败者筛选出有韧性和反脆弱性的事物,从而实现自我进化。
在生活中,难以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对于不同主体来说罕见程度并不一致;而在赌局中,赢家也常常是因为运气好而非能力强获得好的结果,呈现出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塔勒布通过“黑天鹅”“俄罗斯轮盘赌”等例子论证了一个观点:人们对已知和未知风险的评估、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处理等都呈现出有趣差异,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差异及其背后逻辑显示出非线性与非对称性。它们的存在普遍到被我们忽视,却又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结构发挥着不容小觑乃至决定性作用。
由于“出点子”和“抓落实”的人在信息、能力、责任与激励等各个层面存在非对称性,造成结果超出掌控的案例比比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往往出现在金融领域。经济学家和决策咨询工作者们仅从理论层面分析模型,脱离实际;银行家和投资代理人为了攫取收益,不惜让股东受损、民众买单;有些监管者的举措虽像救市良方,却可能忽略了收益与风险分离的现象会带来巨大危险——由于对称性与互惠性相背离,这些没有风险共担的系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金融危机。
而风险共担机制正是为了纠正部分人靠非对称风险损人利己的行为。在塔勒布看来,“没有风险共担就会一事无成”。以风险共担为核心的对称性是有组织社会的主要规则,法律、道德、处罚以及现代社会的网络舆论等都属于风险共担机制中的一环——这些手段能让犯错者付出一定代价,进而形成良性的社会系统。
根据塔勒布的理论,个人想要在非对称性的影响下获益,核心是要具备反脆弱性,以应对事物的不断变化。一方面,要把握大局,努力处于“外界种种于我利大于弊”的状态;另一方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并留有余力,既能通过积极尝试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又能留有后路以自保。当我们选择听取他人的建议时,也应当充分考量对方是否能够置身局内去思考。
风险共担这一理念不仅仅与公平性、互惠性、商业效率和风险管理密切相关,也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的前提。正如该书的英文名“skin in the game”所说的那样,只有切身入局共担风险,整个系统才有“进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