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类债券方兴未艾
转型类债券方兴未艾
文 | 武慧斌
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统计口径,2022年,中国绿色债券达8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52亿元),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从“零基础”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年度绿色债券发行市场,我国仅用了几年时间。实现低碳转型,不仅要关注“扩绿”与增长,还要关注降碳与减污,关注传统行业低碳转型的巨大资金缺口。转型金融作为支持高碳排放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日益成为绿色金融的延伸和补充。
近年来,我国在转型金融工具应用领域的创新实践不断,特别是债券市场适时推出了各类创新债券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为碳密集型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融资便利。2021年4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正式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并发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十问十答》,对该债券的基本概念、结构设计要求、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验证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说明,如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挂钩的债务融资工具,挂钩目标包括关键绩效指标、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等。2022年5月,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初步界定“转型债券”的内涵,明确债券在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认证和募集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要求。2022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印发《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2022年修订)》,新增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包含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明确了低碳转型领域和募集资金投资方式。
以上三份文件构成了我国转型类债券市场的基本政策指引,从提升债券产品服务对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角度出发,聚焦低碳转型,开展转型类债券政策设计,以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我国大规模能源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协调推进转型类债券业务
从市场产品来看,转型类债券主要涵盖银行间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以及交易所市场的低碳转型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债券。转型债券重点支持企业的低碳转型发展,而挂钩债券则通过设置关键指标及目标的方式披露企业转型发展或可持续发展。
从募集资金用途来看,不管是交易商协会还是上交所的指引,都限定了低碳转型债券的资金用途,要求企业“专款专用”。上交所明确了可以用于技术/设备研发、采购租赁、项目建设并购运营有息债务、股权投资、置换自有资金等类别,交易商协会则支持电力、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八个试点行业。在资金使用比例上,上交所规定低碳转型公司债券投向低碳转型领域的金额不应低于募集资金总额的70%;在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方面,交易商协会与上交所的要求均不限定资金用途,但在和其他创新产品相结合时,如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募集资金用途需要满足绿色债券的要求,用于绿色项目或产业领域。
信息披露方面,两个场所对转型债券的指引均强调,发行主体应针对募投项目领域的具体情况、预计转型效果等内容作出披露。交易商协会还强调需要披露募集资金所投领域的总体转型规划以及实现转型目标的计划及行动方案。上交所则倾向涉及低碳转型技术、预计产能效益、预计经济效益及环境社会效益进行详细披露。
交易商协会与上交所均对第三方评估认证报告内容作出要求。上交所针对“挂钩债券”着重强调低碳转型挂钩债券评估认证内容,要求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在发行前针对关键绩效指标遴选、低碳转型目标选择、计算方法及依据、基数计算等方面进行评估认证,存续期针对关键绩效指标表现、目标达成情况和低碳转型效益进行评估认证。交易商协会则参照国际标准,建议发行人聘请评估认证机构围绕募集资金用途、资金管理、项目筛选和资金分配等四个维度出具评估报告,并且要求发行人建立募投领域的总体规划。
债券发行持续扩容
截至5月末,我国境内市场各类贴标转型类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1062.20亿元,其中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转型债券和低碳转型债券累计分别发行780亿元、203.90亿元、51.30亿元和27亿元。
挂钩类债券主要是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债券。截至2023年5月末,上述两类债券发行规模合计为983.90亿元,占转型类债券发行总额的92.635%。在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方面,2021年共有21家主体发行25只,发行规模合计353亿元;2022年发行规模为379亿元,较2021年小幅增长7.37%。2022年,低碳转型挂钩债券推出,当年我国挂钩类债券发行规模合计达到572.90亿元,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截至2023年5月末,转型债券和低碳转型债券发行规模合计为78.30元,占转型类债券发行总额的7.37%,涉及14家主体发行的15只债券,整体发行规模和数量仍十分有限。从资金投向来看,主要支持了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煤炭、航空等领域的企业低碳转型发展。
总体来看,上述债券目前大都涵盖电力、化工、钢铁、建筑、交通运输、金融等多个行业,展示了高碳排放行业开展低碳转型的决心和行动,以及金融业支持实体企业低碳转型的实践。
多维度推动市场发展
转型类债券的推出为高碳排企业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直接融资便利,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融资需求巨大,有望成为绿色债券之后最有潜力的债券产品。为促进我国转型类债券的发展,应从完善政策支持、推动标准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多角度推动转型类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第一要完善转型领域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对国内转型类债券而言,目前市场各方对转型类债券的概念认识和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绿色金融的有益补充和拓展,转型类债券的发展可以借鉴绿色债券的实践经验,推出支持政策,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在资金贴息/补贴、考核评估、监管指标等方面给予发行人和投资者激励措施,通过相关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促进转型金融产品联动创新。
第二应推动转型类债券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国内转型类债券主要在企业主体和项目层面的低碳转型活动领域开展实践,尚需进一步厘清转型项目边界、建立较统一的转型发展支持目录及配套标准,以便金融和财税工具精准对接。值得期待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第八届中国债券论坛上表示,将加快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和出台,鼓励发展转型债券。可以预见,我国转型金融标准将为市场各方参与转型金融提供更为明确的转型活动目录或技术要求,有利于支持更多发行主体,拓宽转型项目融资渠道,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推动我国转型类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和扩容。
第三要加强转型金融的国际合作交流。目前,我国不仅牵头制定G20转型金融框架并落实《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更新了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还推动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在转型金融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助于我国在概念、标准、机制及创新产品等方面不断吸收国际经验,提升我国在转型金融国际合作上的广度和深度,并为全球绿色升级转型提供可持续、可推广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