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七期

中国金融史的“映像”

发布时间:2023-08-23 作者:

  中国金融史的“映像” 

    |  张靖晨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一个泱泱大国,拥有广袤的领土、复杂的城市系统,还有活跃的贸易经济,在数学理论和应用领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金融的发展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哪些工具是有必要的哪些是没有必要的……这对揭示东西方差异是最具启迪作用的。” 

  区别于西方诸多金融史、经济史著作以古希腊古罗马为起源的单线叙事,著名金融史学家威廉·戈兹曼所著的《千年金融史》将金融置于社会和文化语境中,讲述在不同文明背景下,金融发展的不同发展路径。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的一个部分完全用来讲述“中国的金融遗产”,可见作者对中国金融史的看重,亦反映了中国金融史在世界金融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以“中国映像”为标题的章节小结中,作者写道:“对比中国和古代西亚及地中海文明的早期金融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复杂的金融系统可以在完全不同的基石上发展起来。” 

  我国的金融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轨迹——不仅有货币经济,还有较为完备的会计和金融制度。我国古代的金融创新包括铸币、纸币、汇票及多种纸质证券,成熟的会计和管理系统,证券化贷款等,普遍早于欧洲几个世纪。 

  商代,我国产生了货币系统,货币在政治统治与经济生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6年,河南安阳的殷墟考古现场发掘了举世震惊的妇好墓,随葬品中有超过7000个贝壳,说明当时货币已被中国人当作财富的最终储存形式。 

  先秦时期,齐国商业繁盛,留下了许多与繁荣都市、渔盐之利有关的记载。《管子》一书总结了管子与齐桓公的对话,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金融思想。《轻重》篇清楚地表达了供给与需求的经济法则,认为货物的相对价格能够影响交易。因此,相较于统治者下达政令约束交易,提高或降低价格才是有效的方法。《国蓄》篇认为货币不是经济政策的目标,而仅仅是一个媒介。“刀币者,沟渎也”——钱币就像田间的沟渠一样引导着经济活动。 

  货币是中国金融发展的一条主线,此外,银行系统、税收制度、区域平衡等都是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运用经济手段治国过程中产生的宝贵智慧。作者认为:“货币对于东西方文明来说都很重要,对中国来说则更加意义重大。事实上,在公元前221年,中国的大一统就是以一种新的货币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的。货币的价值和国家的兴亡息息相关……欧洲在很久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 

  《千年金融史》为我们理解货币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推动金融改革,建立开放、完善的国内金融市场是前提,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不同国家的需求和与我国贸易交往的程度,制定和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战略和国别策略,是我们在这一阶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