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七期

淮北印钞厂与淮北币的发行流通

发布时间:2023-08-23 作者:

  淮北印钞厂与淮北币的发行流通 

    |  王红曼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华北、华东相继沦陷后,日本侵略军于1938年2月攻占蚌埠,同年5月攻占徐州,淮北地区陷于日军铁蹄之下。为了抗击日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淮北,创建淮北抗日根据地。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四师坚持敌后抗日的战略区,由豫皖苏边区、皖东北和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发展形成,西起桐柏山,东连大运河,南濒淮河,北枕陇海铁路,横跨豫、皖、苏、鲁四省,其核心位置在安徽淮河以北地区,与淮南抗日根据地相连,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1941~1942年,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以重兵“清剿”华中新四军和八路军,并企图进行经济封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巩固其后方,加紧对根据地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掠夺。日伪一方面在其占领区禁用法币,以扩大伪币市场;另一方面用各种方法将贬值的法币推向根据地,掠夺根据地的物资。 

  在此背景下,为开展对敌金融斗争,1941年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行署成立后,酝酿成立银行、发行货币。同年11月,《苏皖边区第一次财经会议决议案》公布,决定由淮北行署开设银行,定名为淮北苏皖边区地方银行,银行的资金为法币50万元,公私股金各半。1942年6月28日银行正式成立时,为适应统一战线形势的需要,并符合全国第二次金融会议关于“以地方币作为法币与伪币斗争的外围力量”的决定,故不称银行,而改称为“淮北地方银号”。淮北地方银号内部主要设有会计课、营业课、出纳课、发行课(发行课后改为印钞厂)、统调课、秘书等机构或岗位。 

  印钞厂的筹建先于银号。1942年春,按照新四军军部的指示,淮北行署财政处开始筹建淮北印钞厂,从《皖东北日报》印刷厂调来一台石印机和十几名工人,借用一家陈姓地主的房子作厂房,于同年4月在泗东县岗大路村正式成立印钞厂。印钞厂在淮北地方银号成立后,一度改称银号发行课,后又恢复为印钞厂。 

  印钞厂从筹建到投产,前后不满一个月就印出了第一张面额两角的淮北地方银号的抗币(以下简称“淮北币”)。当时,整个根据地经济贫困、物资缺乏,印钞厂生产条件十分艰苦,纸张、油墨等印钞材料,大多依靠上海地下党的帮助购运进来。由于敌人封锁严密,物资的购运经常接不上生产的需要,有时只好用当地生产的土纸或牛皮纸代替印钞材料,所以流通中的淮北币纸质很不统一。为了节约纸张,印钞厂还把印制五元、十元大票裁下的狭窄纸边,用来印制一角、两角的辅币。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印钞工人宁愿多吃苦多出力也要保证印钞质量。整个生产过程,包括票面印制、号码编印、成品包装,都在印钞厂内进行。之后工人包扎好票券,由金库派人来提取发行。后来实践发现,这种做法不利于现金安全,于是淮北币的印制工序就改为:先在印钞厂完成票版印刷和裁切,再送到设在师部驻地的总金库打印编号入库。如此之后,淮北币才能对外投放。印钞厂负责编号的人员从此跟随总金库行动。 

  据统计,从1941年年底至1945年春,淮北印钞厂印制的淮北币共有8种面额、34种版别,另有五十元面额本票1种。发行总额为83810973.78元。淮北币最初为石印,后为铅印。票面特征:多数票券为横式;正面上额居中自右至左横排“淮北地方银号”6字,用繁体汉字书写面额;装饰图案以农村景物为主,两元票券和五元票券上印有毛泽东头像。 

  边区政府在印行淮北币之初,对印钞厂和银号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印制精良,防止造假;二要纸张坚韧,不易起毛;三要广设兑换点,及时收回破残票券。在根据地当时条件下,印制精良、纸张坚韧只能是相对而言,所以在上述三点要求之外,边区政府还规定了内部掌握的防伪、反假措施,例如刻制票版时留下暗记、经常更新票版等。 

  淮北币的发行方针有三:一是扶助生产,一般不作财政发行;二是以粮食、棉花等基本生活物资作发行保证;三是避免大量财政发行。货币发行主要是支持老百姓发展生产,支持生产发展的政策即是淮北币信用的最好保证。测验货币信用和购买力最好的指标是物价,当时根据地物资相对丰富、物价普遍低于敌占区和国统区,这就更保证了淮北币的绝对优势。 

  淮北币主要在皖东北地区和淮河以北流通,主要包括安徽省的泗县、灵璧、五河、凤阳、嘉山,江苏省的洪泽、泗洪、泗阳、盱眙、宝应、淮阴、淮安、宿迁、邳县、睢宁、铜山等县的广大农村。抗日战争后期,淮北币还流通到津浦路西,即安徽省的萧县、宿县、涡阳、蒙城、颖上、阜阳、亳县、砀山及河南省的永城、夏邑等县。淮北币的发行流通,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此外,在战前经受外来工业冲击的手工业和小型民族工业,也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当时淮北地方银号还支持边区政府兴办的纺织厂、制革厂、造纸厂、鞋厂、油坊等项目的发展。 

  为了统一淮北根据地的市场货币,需要投放大量的淮北币,但当时淮北印钞厂机器缺乏、人员不足、生产能力低,很难满足形势发展所需。 

  对此,淮北行署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增大淮北币的面额,使同等印量的淮北币能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淮北印钞厂由最初只印制辅币和一元主币券,逐渐增印五元、十元、二十元券。二是积极设法为印钞厂添置设备、增加人员,并提高生产效率。到1945年春,印钞厂有12台石印机、1台铅印机,干部和工人共有170多人,印制的淮北币不仅能够满足淮北路东根据地市场需要,而且还投放了一批到重新建立政权的路西根据地。 

  1945年8月,华中银行成立,淮北地方银号改组为华中银行下属机构,停止印制发行淮北币。淮北印钞厂光荣地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并入华中印钞厂。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