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七期

农行:为惠农金融插上科技翅膀

发布时间:2023-08-23 作者:

  农行:为惠农金融插上科技翅膀 

    |  赵诺 

  6月2日,中国农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簿记发行200亿元“三农”专项金融债,创同品种债券最大规模发行纪录。该债券是市场首单挂钩具体主题的“三农”专项金融债,募集资金将用于粮食安全,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领域。 

  作为一家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行持续探索农村金融数字化创新,为“三农”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依托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手机银行、远程银行和流动服务等构成的立体式服务渠道体系,即便是在偏远区域,农行也能把金融业务送到农户家中。 

  数字化转型擦亮底色 

  6月27日,第14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召开。当天下午,农行董事长谷澍在与主办方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进行会谈时,介绍了农行“三农普惠、绿色金融、数字经营”三大发展战略。 

  3月30日,农行发布了2022年度业绩,报告期实现净利润2587亿元,增速为6.9%;营业收入7249亿元,增速为0.7%。报告显示,农行个人掌上银行注册用户数4.6亿户,交易金额77.3万亿元;个人网上银行注册客户数4.44亿户,信息科技资金投入总额232.11亿元;科技人员10021人,占比2.2%。 

  谷澍表示,农行坚持数字化转型,以“数据”为主轴,推动工程框架建设和重点领域应用,数据要素日益成为全行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据应用步伐加快,加强“数据+算法”双轮驱动,创新推出“智迎客”等一批数据应用产品,个人掌上银行月活用户达 1.72 亿户,存量增量保持同业第一。 

  农行方面称,近年来该行聚焦金融科技创新,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加快推进新一代技术体系转型,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新基建与IT架构底座,深化金融科技应用,赋能业务经营高质量发展,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已布局或取得阶段性成果。2022年农行线上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9054亿元,管理的个人用户资产总额规模比上年末增长11.7%。 

  农行4月28日发布的2023 年一季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893.6亿元,同比增长2.19%,净利润721.1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不良贷款率1.37%,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 302.61%,比上年末上升0.01 个百分点。 

  国信证券5月23日的研报称,从农行披露的一季报数据来看,公司经营业绩保持稳定。传统小微信贷业务面临的问题是高风险成本和高管理成本,农行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大幅降低了风险成本,同时提升了管理效率,大幅降低获客成本和经营成本。数字化转型是农业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长期来看县域金融与普惠金融有望持续擦亮农行底色,而短期来看农行基本面保持稳定且具有高股息率优势。 

  线上经营主阵地十年进阶 

  农行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自1979年2月恢复成立以来,其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2009 年1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7月,分别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截至2022 年年末,农行总资产339275.33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97657.45亿元,吸收存款 251210.4亿元,资本充足率为 17.2%,境内分支机构共计22788 个;中央汇金公司和财政部持股比例分别为40.03%和35.29%,分列前两大股东。 

  早在股改时,农行就明确了其面向“三农”的业务定位。2012年,其掌上银行1.0版本上架各应用商店,标志着农行掌上银行正式“扬帆起航”。彼时,正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更多的“打法”是将PC端线上化的工作方式复制到移动端,用户规模增长一直较为平缓。 

  2015年,“移动优先、体验至上”成为农行上下的共识,以“快e宝”“快e付”“快e贷”为基础的掌上银行3.0版正式发布,带动个人用户快速突破2.06亿户,月活用户突破3000万户。 

  2018年之后,农行掌上银行进入快车道,掌上银行4.0版形成了“金融管家+生活助手”的业务形态,以及“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内在能力;5.0版围绕“打造线上的、移动的、智慧的新网点”目标,构建开放化用户体系和端到端的用户旅程;6.0版着力于场景金融建设,实现掌上银行的“换芯”出发;7.0版深耕流量与价值提升,夯实线上经营基础。2022年12月,农行掌上银行8.0版正式发布,其功能聚焦于财富金融、生活优惠、便捷惠民、服务乡村振兴等四方面。 

  2019年起,农行把数字化转型明确为全行战略,连续三年集全行之力实施“掌上银行发展工程”,从建设、营销、运营三位一体推进线上化经营。 

  在金融科技战略上,2019年农行明确以金融科技为支撑推动农行由零售大行向零售强行转型。农行将手机银行作为线上经营主阵地,综合运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持续优化手机银行平台。 

  零壹财经分析师孙爽表示,农行的金融科技布局思路既代表了银行的主流观点,又体现了农行特色。从公开信息看来,农行对金融科技的布局较为先进,主要体现在明确的转型方向和金融科技的深化应用。 

  2020年,《中国农业银行信息科技近期发展规划(2020-2021年)》出台。该规划提出农行信息科技工作战略规划,通过“七大技术、五大支柱、六大中台、两大保障”,推进信息科技“iABC”战略。其中,i包含四方面含义,即智能化的(intelligent)、以用户为中心的(i)、资源和能力整合的(integrated)、金融科技为助推力的(impetus),ABC则是农行的英文简称。 

  当年7月,农行宣布设立农银金科,主要业务方向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开展技术创新、软件研发、产品运营与技术咨询,是五大行(中农工建交)中唯一注册地在北京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农行表示,农银金科成立后,将继续以金融科技和业务创新为驱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再造一个农业银行”战略落地,着力打造用户体验一流的智慧银行、“三农”普惠领域最佳数字生态银行。 

  2021年起,农行连续发布《金融科技创新年度报告》,报告立足于该行金融科技创新工作,以创新技术为切入点,绘制上一年度科技创新路径,面向下一年拓展科技创新地图。 

  惠农金融数字化任重道远 

  专家表示,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对移动支付产品认知度偏低,现金支付比例仍相对较高,农村移动支付普及程度还有待提升。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情况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乡镇农村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6%,县级市用户占比为13.7%,地级市用户占比为27.5%,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用户占比为38.7%,城乡差别仍然明显。 

  农行自2012年开始启动“金穗惠农通”工程,在农村小超市、农资店、通信及电网企业等营业场所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点,为农民提供小额取现、生活缴费、转账、理财等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近年来,农行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惠农通”线上线下一体化转型升级。截至2022年年末,农行在县域设立网点1.26万个,占全行网点的56%,“惠农通”服务点乡镇覆盖率达94.1%。 

  11年间,农行掌上银行不断拓展“三农”服务边界,将金融服务送进田间地头。截至2022年年末,“惠农e贷”余额7477亿元,较年初增加2031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如今数字化转型不再是银行业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成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优的必答题。 

  农行首席经济学家曾学文在5月份举行的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当前中国涉农“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仍有短板,例如金融工具在总量上、结构上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金融连接科技主体与市场主体的作用还需要增强,涉农产品的创新需要进一步丰富。 

  银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应用还处于浅层的模式优化阶段,颠覆式的创新还未形成。孙爽表示,对银行而言,布局金融科技的最大难点不在于何时盈利、技术是否先进,而在于如何在科技应用上达成共识、如何将全行拧成一股绳、如何有效协调各部门利益、如何处理历史“包袱”、如何激励人才。 

  “尽管金融机构越来越认识到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要性,并积极为未来做准备,但是要通过数字化实现业务的迅速扩张,银行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股份制银行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