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七期

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初成

发布时间:2023-08-23 作者:

  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初成 

    |  沈浪 

  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绿色金融意义重大。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可以从资金供给角度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违法企业的资金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绿色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引导最广泛主体参与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均居全球前列。 

  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阐述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意义,明确了要建设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与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等绿色金融发展五大支柱,强调要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风险防范和价格发现三大功能。该文件还全面介绍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可以说既是一份政策方针,又是一个行动指南,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 

  此后,绿色金融发展明显提速。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原环境保护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自治区)的八个城市(新区)开展为期5年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在此基础上,国家又陆续批准在甘肃、重庆开启绿色金融改革。今年以来,上海、山东等地也在积极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02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包括《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及《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两项行业标准,前者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形式、频次、应披露的定性及定量信息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根据各金融机构实际运营特点,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保险、信托等金融子行业定量信息测算及依据提出指导意见,填补了目前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的空白,有利于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和质量,这标志着我国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进入新的阶段。对于任何一项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服务来说,顶层设计都非常重要,从国家层面对该产品、该技术或该服务的发展路径做好长期规划,可以有效引导最广泛的主体参与,从而一起推进,快速取得最大化的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对于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应对环境挑战、促进经济转型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信贷、基金、债券齐发力 

  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七部委提出了多项举措,包括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动员社会资本,发展绿色保险,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丰富融资工具,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绿色金融工作取得长足进展。2016年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大约为7.5万亿元,到2022年年底,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22.03万亿元,相当于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22年,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62万亿元、6.08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7%,从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9.82万亿元、5.68万亿元和3.0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8%、34.9%和59.1%。 

  在国家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完备的政策支撑下,投资界也在加紧布局。据估算,2022年,我国绿色投资规模达2.6万亿元,未来五年有望累计增加至16.3万亿元,绿色经济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在诱人的市场机会面前,基金行业同样不甘落后。2022年年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22年度《基金管理人绿色投资自评估报告》。报告显示,25家样本公募机构已将“绿色投资”明文纳入公司战略,占比高达54.3%。在绿色投资产品运作方面,46家样本公募基金中有33家样本公募机构发行过或正在发行以绿色投资为目标的产品;其中,21家发行了多只产品,产品合计108只。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108只产品的净资产合计2045.53亿元。 

  在填报的绿色投资基金中,有96只产品采用绿色投资策略,且多为开放式基金。从产品类型看,主动型基金56只,被动指数型基金40只;股票基金占多数,混合基金和债券基金较少。从投资方向来看,主动型基金多聚焦低碳环保、节能、新能源、碳中和等主题,被动指数型基金则主要跟踪相关产业指数或主题基金。 

  除了投资基金,绿色债券的表现亦非常火爆。《2022年中国绿色债券年报》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新增发行规模约9838.99亿元,发行数量为568只。其中,境内绿色债券新增发行规模为8746.58亿元,发行数量为521只;中资机构境外绿色债券新增发行规模约1092.41亿元,发行数量为47只。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3万亿元。总的来看,我国境内外绿色债券明显呈现出创新品种不断丰富、发行规模持续扩大的特点。 

  绿色金融助力应对气候变暖挑战 

  我国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2022年10月,世界银行在《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作为重要优势之一,绿色金融会帮助中国将气候挑战转化为机遇——中国的优势包括:风能和储能等低碳技术生产开发的收益递增;国内储蓄率高,绿色金融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在高生产率行业创造高技能就业的能力强等。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我国既重视政府间绿色金融合作,也非常强调其他各类组织层面的交流。 

  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我国高水平履行轮值主席国职责,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重点协商议题,推动建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组,以支持G20成员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2018年,该研究组更名为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三年后进一步升级成为常设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G20 SFWG),旨在推进G20国家的绿色金融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后,我国会同相关国家在2017年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2022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更是明确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合作奠定了基础。 

  国内的金融市场主体也在积极响应倡议,推动金融实践绿色化。除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均为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的成员单位,商业性金融机构亦纷纷对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的负责任银行原则、可持续银行原则、负责任投资原则、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等国际绿色金融倡议表示支持。截至2021年年末,兴业银行、江苏银行等9家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82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负责任投资原则,16家银行宣布采纳负责任银行原则,4家保险机构加入可持续保险倡议,38家机构成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支持机构。 

  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中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仅在电力和交通行业就需要14万亿~17万亿美元的额外资金,用于绿色基础设施和科技投资。鉴于资金量之大,仅仅依靠公共投资无法满足这些需求,需要私营部门参与,充分挖掘投资和创新潜力。而由中金公司撰写的《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趋势》则更为乐观,该研究认为,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有望带来累计139万亿元的投资需求。显然,不论从哪一组数据来看,绿色金融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投资机会。 

  此前,部分国家对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比较弱,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气候变暖没有环保组织说的那样严重,但在2023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终结这些认知偏差。 

  最近,高温席卷全球。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刚刚宣布7月3日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隔天其就推翻了自己的判断,因为接下来两天又出现了新的纪录。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也确认近期全球气温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研究所气候科学家塞皮更加夸张地表示,地球至少12.5万年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过。非营利组织伯克利地球组织首席科学家特罗德公开声称“全球变暖正在带领我们走向陌生的世界”。 

  对于许多国家和老百姓来说,这波高温是一场可怕的灾难,但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大自然以极端方式发出的警告,并迅速采取行动,也许有一天,地球又会变回那个熟悉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