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七期

新能源车险:打开车险增量市场

发布时间:2023-08-23 作者:

  新能源车险:打开车险增量市场 

    |  汪振春 

  5月9日,中国银保监会批复文件显示,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受让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0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00%。5月17日,易安财险正式更名为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 

  4月28日,小鹏汽车宣布与8家头部保险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发布智能保险服务体系及相关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多用车保障。 

  4月24日,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平安产险四川分公司联合发布行业首款电池保障产品——“电池衰减”保障服务,承诺在两年保障期内若电池衰减到一定比例,用户将获得额外的补偿服务。 

  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提交《关于探索加快自动驾驶应用落地体系化保障的建议》,提出自动驾驶汽车保险产品体系等建议。 

  2月15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原福建银保监局联合出台《关于金融促消费工作十条措施》,其中明确提出鼓励保险机构围绕新能源汽车等创新保险产品服务。 

  车企入局、产品创新、政策支持,新能源车险正被持续关注。 

  新势力:新能源汽车驶入发展快车道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6月,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的总体要求和2030年发展目标,设计了优化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规划了充电基础设施重点区域建设方案,制定了提升充电运营服务水平的政策规范,布局了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的战略行动,出台了加大支持保障力度的具体措施。 

  得益于近年来持续的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更得益于中国品牌车企紧抓转型机遇推出适应消费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销量占比25.6%,提前3年完成2025年规划目标。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开门红,产销分别完成165万辆和15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7%和26.2%,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6.1%。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2022年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个、换电站1973座,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换电网络。为解决纯电动汽车“里程焦虑”,车企的研发创新也在加速,比如小鹏汽车推出国内首个量产800伏高压碳化硅平台,车桩结合最高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千米;蔚来汽车3月开始布局换电时间缩短20%、日服务次数提升30%的第三代换电站,计划年内累计建成换电站超过2300座。 

  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不断与汽车产业结合,引发了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市场还是技术,中国新能源汽车都处于从量变到质变、从规模型迈向规模效益型的新阶段。

    新动能:激荡车险一池春水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增长,必然带来新能源汽车保险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加强产品保险保障,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为了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正式上线,上海保险交易所还正式上线了新能源车险交易平台,并首批挂牌12家财险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新能源车险的出现,一方面有助降低消费者的用车顾虑,另一方面也给车险市场带来了新机遇,多家险企甚至车企纷纷投身其中。 

  据了解,2022年人保财险承保了467万辆新能源车,同比增长59.6%,保费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72.7%;中国太保2022年新能源车保费增速超过90%,为280万辆新能源车提供保障超2万亿元,并建立了专门的新能源汽车保险事业发展中心。 

  各大车企也不甘落后,蔚来、比亚迪、理想、宝马等车企,纷纷通过成立保险经纪公司、收购或者入股保险经纪公司等方式,切入新能源车险市场。 

  新能源车险正在成为拉动车险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申万宏源预测,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1543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15.7%;到2030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1.3万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31.3%。可以预见,新能源车险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在当前车险行业存量竞争激烈,经营利润微薄的背景下,新能源车险无疑打开了全新的增量市场。但与此同时,大部分险企在新能源车险上还处于亏损状态,新能源车出险率高、维修成本高、赔付率高、数据不足的矛盾普遍存在。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配件价值高、维修技术含量高、维修人员短缺,其与燃油车在驱动原理、零部件布局、维修方式上均存在巨大差异,险企在此领域缺乏议价权;另一方面,在电动智能汽车时代,险企并不掌握车内数据,定损往往需要以车企的判定为准,因而显得相当被动,这都在无形中使险企的赔付增多。比如,中保协在“新能源汽车保险事故动力蓄电池查勘检测评估指南”编制说明中就指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部位”,动力蓄电池占整车价格比重约为40%,成本较高且保险公司理赔人员普遍缺乏理赔技术规范和损失判定标准。 

  新能源车险如何在发展中实现有效益、可持续,值得进一步探究。 

  新趋势:内外兼修实现高质量发展 

  虽然目前还不好判断比亚迪入局险企会带来哪些影响,但新能源车险的转型升级已然迫在眉睫。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新能源车险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跳出保险的一亩三分地。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完全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攻坚期,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的提升是新能源车险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要进一步提升电动化领域的车辆安全性、低温适应性;智能化领域还需充分验证自动驾驶系统可靠性。要着眼于“本体安全、主动安全、过程安全、应急安全”的防控体系,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更稳固、更有保障。 

  除此之外,在产品服务方面,险企应积极融入新能源生态系统,链接主机厂等生态伙伴,围绕“三电”等关键组成开发设计创新产品,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同时在低碳维修、电池检测、线上服务等方面与上下游建立合作关系,打破行业壁垒,打通新能源汽车在理赔查勘定损维修等环节的痛点,共同完善“用车+保险+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助力城市绿色交通的风险管理。 

  在科技赋能方面,险企可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等新特征,加强数据对接,推动保险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价值链的技术和数据融合,沉淀精算、定价、配件等数据,创新开展基于数据衍生出来的服务模式和生态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车险定价、风险匹配、增值服务等工作,最终实现风险与保费的相对平衡。 

  在市场拓展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5月17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支持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下乡,意味着保险的县域市场也将迎来新的机遇,险企可提早布局,在渠道和服务上积极行动,迎接这一难得的机遇。 

  得益于近年来持续的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更得益于中国品牌车企紧抓转型机遇推出适应消费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 

  要着眼于“本体安全、主动安全、过程安全、应急安全”的防控体系,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更稳固、更有保障。 

  (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