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七期

ESG投资:谋当下,立长远

发布时间:2023-08-23 作者:

  ESG投资:谋当下,立长远 

    |  张志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企业在经济转型中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开始重视ESG投资,并在责任投资、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可喜进展。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ESG投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而这些困难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金融企业一起努力。 

  ESG建设势在必行

  金融企业践行ESG投资理念,是指将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它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也有利于金融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践行ESG理念有利于提升企业社会认可度。ESG投资倡导责任投资,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鼓励资本向善、商业向善、企业向善。对于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投资者而言,若能在获取预期回报的同时,还能为社会和环境带来正面影响,无疑更能提高其对金融企业投资理念的认可度。对金融企业而言,这也能提升声誉,利于长期品牌形象塑造,带来品牌溢价。 

  践行ESG理念有助于金融企业获取长期合理的收益。ESG投资在追求可持续性的同时,也有助于金融企业获取长期合理的收益,甚至是超预期收益。大量研究表明,企业财务绩效与ESG三个维度——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和公司治理指标正相关,公司参与ESG实践可以显著降低其信用风险。近年来,企业违反ESG规则的成本显著上升,重视ESG因素的企业通常能够提前预防负面事件、布局可持续发展项目,提升综合利润水平。 

  践行ESG理念有利于企业更好参与国际竞争。ESG理念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全球市场对ESG投资的关注与日俱增。中国金融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若重视并践行ESG理念,更能得到东道国政府审批和民众支持,投资项目的可持续性会更强,企业自身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实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践行ESG理念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双碳”目标下,我国各级政府对绿色投资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例如在信贷方面,各地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工具支持减碳企业,这类绿色债券的利息成本比传统债券低0.15%~0.2%。此外,企业还能直接获得政策性收入,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获得不同程度的补贴或者税收减免。减碳领先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赚取额外收益。 

  “自上而下”融入ESG理念

  金融企业践行ESG理念就是要在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包括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影响负责,并为其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金融企业践行ESG理念,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上”至企业战略层面纳入ESG理念、成立ESG专门委员会;“下”至金融产品设计、项目投资等环节注重ESG实践。 

  一是将ESG理念纳入企业发展战略。金融企业践行ESG理念,首先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把ESG理念纳入企业战略,明确贯彻ESG理念的目标、路径和方法等,用以指导公司的经营发展,以及与用户、员工、品牌、商家、股东等各方的关系建设,让企业的内部价值与外部价值真正实现融合。 

  二是将ESG理念融入公司治理体系。金融企业应将ESG理念全面纳入公司治理体系中,全方位浸润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具体而言,企业在管理层面可以设立专门委员会,建立健全合理的ESG议事规则和授权体系,进行常态化沟通,形成各级部门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管理组织体系;定期监督ESG战略实施进度,评价ESG项目开展情况,组织研究监管政策,分析市场导向,制定下一阶段的ESG发展规划;建立配套化的数据基础设施,构建ESG数据信息管理与披露平台,运用数智化技术将ESG数据纳入绩效管理。 

  三是将ESG理念融入产品研发设计。金融企业应多方位挖掘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担当和公司治理层面表现优异的行业与公司,将ESG理念与产品开发相结合,在细分领域定制金融产品。在E(环境)方面,积极拓展可持续发展债券、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业务;参与碳排放市场,积极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开发碳指数、碳保险、碳基金、碳中和债券等产品,引入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提供含有不同环保元素(如清洁能源、水资源)的资产组合。在S(社会责任)方面,可以定向化将乡村振兴绩效目标、就业吸纳情况、扶贫成效等引入银团贷款承诺中,发行用于支持“三农”的乡村振兴债券,加大普惠贷款投放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支持国家战略。在G(公司治理)方面,开发关注公司治理质量尤其是信息透明度、商业道德等情况的资管产品。此外,还可以从整体视角构建ESG指数,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投资产品。 

  四是将ESG理念贯穿投资全流程。在前期风险识别过程中,金融机构要防范ESG因素对项目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影响,精准发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项目和企业。需要注意的是,金融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不仅要评估客户本身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还需要重点关注客户的上下游承包商、供应商的ESG风险。在投资审批过程中,确定合理的授信、投资权限与审批流程,开展尽职调查,研究拟投资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影响、内部控制方面的综合表现,严格审批投资项目。在投后管理中,应监督ESG信息披露及社会责任履行报告。 

  成绩不小,困难也不少

  数据显示,我国在ESG投资方面已取得不错的成绩。2022年,我国绿色ABS产品发行规模高达2104.79亿元,同比增长近200%,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约2.63万亿元。绿色保险、绿色股票等金融产品也在持续发展中。截至5月7日,共有132家中国境内机构签署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企业在践行ESG理念的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ESG投资意愿有待提升。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系列政策支持金融企业发展绿色金融,但相关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仍需完善,加上金融监管力度不足,未完全激发金融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洗绿”“漂绿”行为屡见不鲜。企业绿色发展意识的缺乏是导致金融企业“不愿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ESG投资在中国还不是主流,部分金融企业只是为了迎合政策要求而将金融产品包装一层ESG外衣,以信息优势方的地位进行“伪ESG投资”,并没有充分意识到ESG投资的重要性与意义。 

  二是筛选ESG投资标的存在困难。数据质量和信息获取是ESG投资的重大障碍,金融企业若无法获得有效信息,则很难识别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标的,也就不能准确制定投资策略。目前国内还没有完整的ESG信息披露标准框架,披露要求多针对上市公司、国企等主体,存在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强制化程度不足、参与披露主体的范围较窄等问题,这对金融企业筛选ESG投资标的带来阻碍。同时,国内尚且缺乏统一规范的ESG评级体系,对金融企业做ESG投资决策造成影响。 

  三是ESG项目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长期来看,满足ESG价值取向的企业,能够避免环境事故、监管处罚等成本,有利于财务绩效上升,并为整个社会带来正外部性。但短期来看,企业也为履行ESG义务付出代价,有时还会出现ESG项目估值过高导致的“绿色泡沫”。金融企业若想在ESG投资中获取超额收益,应加强研究判断ESG项目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ESG与投资收益、信用风险的相关性及其影响程度。 

  四是ESG 投资项目回报期长。相比传统投资,现阶段ESG投资标的往往具有更高的伦理、环境、社会成本,这导致一些ESG投资项目的回报周期长,虽能取得合理收益但收益优势并不明显,与金融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的经营目标相悖。这种情况又会反过来阻碍ESG 投资的长远发展,同时影响投资人的信心,阻碍ESG 投资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这也使得一些投资者对ESG 标准产生怀疑,不利于ESG 标准的推广和普及。 

  定机制,建标准,上技术  

  总体来看,ESG在我国的实践尚处于初期阶段。金融企业ESG投资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主要是ESG政策制定、评价体系等标准不统一,ESG企业文化还没有深入人心。中国金融企业ESG投资的路还很长,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 

  一是健全ESG投资的激励约束机制。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我国国情来看,政府和监管部门对ESG投资生态体系的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对ESG投资做出更多要求,严格审查绿色金融产品是否真正符合环境友好标准,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的审批及发行制定清晰标准,引导金融企业加大ESG投资力度。同时,要加大惩处金融企业通过“包装”、寻租等方式获取低成本绿色融资却用于非绿色领域的行为,推行ESG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督促ESG信息全面及时披露,最大程度抑制金融企业“漂绿”动机。 

  二是构建统一的ESG投资评价标准。对于其他国家已形成的ESG信息披露标准,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要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国情、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ESG评价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和评价标准。 

  三是加快ESG项目和数字化的融合。基于数字科技,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评估项目投资风险。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企业的ESG 表现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估,了解潜在风险和机会;使用区块链技术提高ESG 投资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帮助投资者作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四是加强ESG企业文化建设和培养。与追求“财务收益最大化”的传统投资理念不同,ESG投资理念关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治理效益,而非仅仅是财务绩效。当前国内金融企业ESG投资还处于试水和探索时期,ESG投资以深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价值观为基础,投资者需要具有相应知识储备才能理解,金融企业应培育和壮大责任投资人队伍,积极拓展ESG评价结果应用场景,培育ESG企业文化。

(作者系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