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七期

能源转型与ESG投资

发布时间:2023-08-23 作者:

  能源转型与ESG投资 

  执笔|本刊记者 张琴琴 

  若要评选近两年的经济热词,ESG绝对能算上一个。其火热程度从人才市场可窥一斑——多个行业在招募ESG人才,一些基金公司已经设置“首席ESG官”一职。 

  ESG即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首字母的缩写。ESG 指标分别从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角度来衡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传统的仅仅从财务指标着手考虑“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投资方式不同,ESG投资将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因素纳入投资决策,提倡责任投资、可持续发展。 

  能源行业是我国最主要的碳排放行业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脱碳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速能源转型、促进低碳发展与ESG中的“E”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对能源企业而言,拥抱ESG是必然选择;对金融机构而言,ESG投资则是谋求长远、稳健经营的重要工具。 

  监管要求,央企加强ESG建设 

  从企业的角度看,其加强ESG建设主要出于四方面考虑:符合监管要求、市值管理、企业品牌形象管理、降低融资成本。 

  其中,政策层面首先对央企加强ESG建设作了强制性要求。 

  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推动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ESG是社会责任局的重要工作之一。同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ESG绩效评级和ESG投资指引,为中国ESG发展贡献力量。方案提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力争到 2023年实现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70.4%的央企上市公司发布了2022年度独立ESG报告。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首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央企,高度重视ESG工作,统筹推动公司系统6家控股上市公司(国电南瑞、国网英大、国网信通、远光软件、重庆涪陵电力和四川明星电力)提升ESG管理水平,编发独立的ESG报告。截至目前,6家控股上市公司已连续2年编发ESG报告,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国资委要求的“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任务。各控股上市公司ESG工作获得监管部门及业内权威评级机构认可,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央企ESG·先锋50指数”“央企ESG·社会价值先锋50指数”,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工作A类评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ESG优秀实践案例”、证券时报“主板上市公司价值100强”“中国上市公司ESG百强”等荣誉。 

  从金融视角看,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着力提升资本市场估值定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今年3月10日,证券日报发文《呼唤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尽快落地》,阐释“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核心要义或在于促进以央国企为首的上市公司价值重估,从而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 

  重视长期价值、资产确定性与安全性,中特估概念与ESG投资有着一致的估值逻辑,近期多个央企ESG指标的推出,将进一步推动中特估企业估值修复,也为ESG投资者提供更多工具。 

  ESG概念火热之下,披露ESG报告的企业数量在增多,但也必须看到,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大唐技术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李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在ESG方面,企业选择披露什么、披露多少都是自主决定,因为缺乏对ESG信息的量化标准,所以外界无法像分析财务数据那样对这些信息进行审计,导致很多企业在ESG披露方面更多像是在比拼‘PPT’、比拼讲故事。” 

  贝壳财经近期发布的《A股上市公司2022年度ESG质量报告》同样提到,披露ESG报告的企业存在生拼硬凑、为了披露而披露的状况,信息披露中定性和描述性指标较多,缺乏量化指标数据和量化指标体系,无法反映企业真实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同时,因为报告价值被拉低,企业也就失去了以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反推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得绿色金融、国家政策支持的机会。 

  究其原因,还是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标准不统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ESG信息披露缺乏参考性。中国证监会出台的关于ESG信息披露系列政策文件整体强制性不足,如环保处罚在年报中要求强制性披露,但碳与节能减排等可量化的环境数据却只属于鼓励性披露内容。 

  标准细化,减碳成ESG的关键议题 

  6月1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等部门发布《年度ESG行动报告》,通过细化通用指标体系和分行业指标体系,对筛选出的样本池里的上市公司开展ESG评价,ESG指数领先的100家上市公司构成“先锋100”企业。 

  “先锋100”企业分布于12个行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约10%,一些环保、安全压力较大的能源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已将ESG理念纳入企业经营,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 

  国网英大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先锋100榜单”。一直以来,国网英大推动ESG管理融入企业治理体系及发展战略,及时披露相关信息,践行“双碳”战略、发展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展现了央企上市公司的责任担当。2022年,国网英大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央企ESG社会价值先锋50指数”第二名,获评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首届ESG金牛奖“双碳先锋”,并连续两年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ESG优秀实践案例》。 

  全球一直在探讨如何使得ESG信息披露标准化。 

  6月26日,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简称“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简称“IFRS S2”),标志着首套全球ESG披露准则落地。ISSB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制定一套综合性高的信息披露标准,满足通用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对更加一致、完整、可对比、可验证的可持续性相关财务信息的需求。 

  ISSB发布的准则会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呢? 

  港股上市公司会直接受到影响。港交所于今年4月14日发布了有关ESG框架下的信息披露咨询文件,大幅优化关于气候风险和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报告规定,旨在与IFRS S2准则保持一致。具体而言,港交所在现行文件之外新增独立的气候信息披露部分,并且由目前的“不披露就解释”要求提升至“强制披露”。据统计,在港上市公司中,中资股市值占70%以上,数量接近一半。 

  上交所和深交所还没有强制性要求上市企业披露ESG信息,但近期也有信息显示,其正在研制适用于A股市场的披露框架,ISSB准则是重要参考。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已经表示,中国全力支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工作和国际可持续披露标准的制定。 

  在众多的议题中,气候变化经常成为监管机构要求强制性披露或者专门设置披露规范的议题。IFRS S2就是专门针对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温室气体排放,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品安全与责任是其ESG建设的重要议题。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气候变化与责任投资是其ESG建设的重要议题。 

  而在气候变化这个大的议题下,减碳又是关键指标。 

  若采取IFRS S2准则,意味着上市公司应更加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加强对气候风险的管理,按照准则要求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并为减少碳排放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目标。同时,上市公司还应建立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机制,包括降低对高碳资源的依赖、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推动内部流程和决策与气候目标相一致,以减少气候风险,提高业务韧性。 

  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制定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将温室气体分类为范围1、2、3。其中,范围3为价值链上下游各项活动的间接排放。数据显示,上市公司的ESG披露信息中对范围3的披露极少,国内披露比例低于0.6%,而国际披露比例为20%。ISSB在披露准则中提到,企业需要披露范围3的排放情况,这在业内引起了不少讨论。 

  《年度ESG行动报告》也提到,披露供应链ESG审查的企业很少,其实就是对温室气体分类中范围3的披露极少。 

  鼎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共有超170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ESG报告,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30%。主动披露自身碳数据的A股上市公司只有500多家,其中数据真正可供投资机构使用的只有282家。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要有计划分步骤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同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京举行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下设4个分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电力、钢铁、建筑。计量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供应链ESG审查,核心还是上下游企业的碳排放核查,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为碳核查提供了计量支持,也会推动未来供应链ESG审查的完备性”,孙李平说。  

  体系搭建,ESG投资支持能源转型 

  中国ESG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要参考国际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也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黄世忠认为,可将我国在ESG领域最佳实践(例如,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生态红线、环保督察等环境议题,乡村振兴、社会贡献等社会议题)融入可持续披露准则,以充分彰显中国特色。 

  国际及国内不少机构出台了自己的ESG评级体系,均具有参考价值,需要投资者依据自身的投资侧重去选用,同时注意评级体系底层数据的可靠性和体系设计的透明度。 

  长城证券ESG课题研究小组认为,国内ESG基金以泛ESG基金为主,并未采用完整的ESG投资理念,仅涉及ESG三项任意一项,且基金占规模在总体基金中占比偏低。 

  英大中证ESG120策略指数基金是行业内首只跟踪中证ESG120策略指数的被动投资基金(不含ETF),在ESG主题投资或概念投资逐渐普及的背景下,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只参与ESG投资的生命力较强的工具型产品。中证ESG120策略指数从沪深300指数样本中剔除ESG分数较低的上市公司股票,依据估值、股息、质量与市场因子分数计算综合得分,选取综合得分较高的120只股票作为指数样本,在计算ESG分数时,更侧重考量公司治理(G)和社会(S)两项指标,计算权重分别为50%、30%,而环境指标权重为20%。这样就为避免投资存在潜在经营风险的上市公司提供了保障,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不同的ESG投资策略促进能源转型的方式各不相同。 

  ESG投资策略主要分为七类:负面筛选、正面筛选、ESG整合、参与公司治理、国际惯例筛选、可持续主题投资和社会责任投资。对能源领域投资而言,负面筛选、正面筛选和可持续主题投资三种策略使用较多。 

  负面筛选指的是基于ESG标准,从投资组合中剔除特定行业或公司。设置了化石能源负面筛选的投资产品通常会剔除营收中化石能源产业占一定比重以上的公司。在企业层面,ESG负面筛选投资能够增强化石能源企业气候风险意识,向清洁能源供应商转型;在社会经济层面,ESG负面筛选投资能够控制资金流入化石能源行业,避免其开采超过“碳预算”的储量。 

  正面筛选旨在挑选能够管理气候风险并从中获得机遇的公司。在能源供应端,同类最优策略可以引导更多资金流向ESG表现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鼓励传统能源行业减少产品碳足迹,加大清洁能源技术投入。在能源消费端,ESG正面筛选策略可以促进能源密集型行业加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 

  可持续主题投资包含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效等主题投资,能够直接引导资金流入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公司和项目。MSCI、标普、富时罗素等指数公司都开发了不同种类的清洁能源指数,为相关投资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由于ESG投资方法通常倾向于降低高碳行业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加大了高碳行业获得资金的难度。也有业内人士呼吁ESG投资还要关注“转型金融”,支持能源、化工、交通、建筑等高碳行业向低碳模式转型。 

  转型金融于2021年首次被正式提出和讨论,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就转型金融议题推出了一个全球共识,即《G20转型金融框架》。这一框架概括了发展转型金融的五大支柱:一是明确的界定标准,二是明确的披露标准,三是金融产品体系,四是政策激励机制,五是保证公正转型。2022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编制4个领域的转型金融目录,包括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目录虽未发布,但受到热切关注。 

  对于转型金融面临的瓶颈,北京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马骏从企业角度谈了两个问题:一是许多高碳企业缺乏转型的紧迫感和转型意愿,尚未意识到企业不转型就可能面临生存危机;二是许多企业不知道怎么转型,无法判断应该选取哪条技术路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推动和金融机构的辅导。 

  践行ESG理念既是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企业把握绿色低碳发展先机的巨大机遇。ESG投资生态的构建,则有赖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