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文|元子
2000年年底,华为的营收规模和行业地位都达到一个高峰,其主要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却在企业高歌猛进之时,发表了引起轰动的文章《华为的冬天》。他写道:“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但二十多年过去,华为几乎没有停止过狂奔的脚步,在多个领域闯入了全球顶尖行列,以至于美国不得不为了限制其发展而下狠手。
华为是如何成长为通信领域的参天大树的?在《华为成长之路》这本书里,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本书作者邓斌在华为任职11年,曾是华为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对华为的成长之路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书中总结了华为成立以来的22个关键事件,涉及产品研发、内部改革等诸多内容。
本书将华为的发展划分为产品定型期、市场复制期、管理规范期、生态联动期四个阶段,这种划分方式不把企业看作“只能活一次”的有限游戏,而是一个可以不断启程、不断抵达的无限游戏。华为的使命不是维护一个产品、一份产业的“寿命”,而是让这个组织能够不断实现自我更新。
在产品定位期,华为的核心任务是“做成”,产品和服务要符合市场需求,找到一块足以盈利、占据优势的细分市场;在产品复制期,核心任务转为“做大”,将产品和服务快速铺向市场,扩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在管理规范期,核心任务又成为“做强”,聚焦组织内部,持续推进管理变革,构建起规范管理体系;到了生态联动期,核心任务则是“做全”,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生态联动共赢。
但不管处于哪个阶段,华为始终坚持一个观念,那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本书摘录了许多华为的内部文章,其中包括任正非在赴日拜会稻盛和夫后写下的《北国之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作为华为的领军人物,任正非是一位悲观的勇敢者。他始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但现实证明,华为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华为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外界才知道,华为早在2004年就开始布局一项缜密的“备胎计划”。当时,基于任正非的假设——“10年以后,我们要面临与美国企业的激烈冲突,要有思想准备”,华为开始考虑,当外部供应的芯片“断粮”之时,如何在极限生存的条件下保障企业的继续成长。于是,华为的全资芯片研发子公司——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了。在美国发布“实体清单”的第二天,海思总裁何庭波宣布“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一举揭开了蒙在芯片“备胎”计划之上的面纱,把危机变成了转机。
危机意识让今天的华为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也许正因为把“活下来”作为最高纲领,华为总能化险为夷。不少企业在顺风顺水的环境中养成了听信“假大空”的习惯,宁愿抱有幻想,也不愿意接受风险、衰退、收缩。华为的成长之路给一些企业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座右铭:莫贪婪,常恐惧。